(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8月20日,中國科學院格致論道講壇2022基礎科學國際年專場活動于北京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等6位科學家分享了他們在地球大數據、魚類育種、遙感監測、海洋牧場、沙漠治理和兩棲爬行動物研究中的科研故事與求真精神。
基礎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緊密相關,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幾乎都離不開基礎科學的突破。從200年前差分機的發明,150年前人類首次海洋探險,90年前中子的發現,再到50年前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首次提取,基礎科學一直在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課題。聯合國在第76屆大會上宣布2022年作為“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年”,并著重強調基礎科學對研究、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本次專場活動旨在充分展示中國科學家為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的貢獻。
活動現場,郭華東院士在“地球大數據”主題演講中,闡明地球大數據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桂建芳院士的“魚類育種”主題演講,將帶領觀眾展示淡水魚類育種的最新成果;周成虎院士的“遙感探測”主題演講,將揭示如何利用遙感技術讓地球更“安全”;楊紅生研究員將以“海洋牧場”為題,介紹中國建設現代化的海洋牧場的進展;雷加強研究員將以“沙漠治理”為主題演講,分享非洲“綠色長城”項目中的中國荒漠化防治技術;李家堂研究員以“兩棲爬行動物”為主題演講,將講述兩棲爬行類動物演化與保護的故事。
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在基礎科學國際年的開幕式上表示,基礎科學的重大成果往往能帶來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諸多共同挑戰需要更多科技支撐,關注基礎科學研究,就是關心人類未來發展。從遙感監測到地球大數據,從魚類育種到海洋牧場,6位科學家雖來自不同的學科,卻懷揣著同一個目標——以基礎科學的力量,促成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