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在推進‘雙碳’戰略過程中,要防止運動式減碳,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層層加碼,設置不切實際的提前目標。”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8月27日召開的第二屆清華大學“碳中和經濟”論壇上強調,“如果過快過急,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我們不要自亂陣腳?!?/p>
(資料圖片)
??
李毅中認為,除了能源電力行業,鋼鐵、有色、建筑、石化、化工這些高耗能行業和道路交通等都是減碳減排的重點領域。
他分析,在談減碳減排的時候,不能僅考慮直接使用和消費化石能源的情況,也需考慮各行各業全產業鏈間接和關聯的碳排放。“只有直接排放、間接排放、關聯排放一起核算,才能準確地衡量減碳的責任?!崩钜阒姓f,除了傳統高耗能行業,新興行業也并非都是低能耗、低排放的。
他舉例稱,全國數據中心超過8萬個,2021年耗電2100多億度,超過上海,是三峽發電量的2倍,占全國2.6%,相當于排放1.22億噸二氧化碳。
李毅中還提及,要重視用能設備器具的報廢、回收、利用、再制造,如余熱余壓的回收、能量梯次利用、污水的治理回用、固廢綜合利用等等。以汽車為例,電動汽車的退役動力電池可以梯次利用,最終報廢的時候可以回收鋰、鈷、鎳等有價金屬。廢舊車輛的回收拆解也可以實現資源回收。
實現“雙碳”目標不僅是行行有責,也是人人有責。李毅中稱,民生消費在減碳減排中的分量與日俱增,要保障人民群眾的能源消費,同時鼓勵綠色、低碳的消費習慣,堅持節約優先。
在李毅中看來,雙碳是可持續發展、永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節約和減碳是相輔相成的。他強調,碳達峰不意味著推高碳排放峰值,一定要實行碳排放強度和總量的雙控制,要因業施策、分類推進、科學穩步、安全降碳。
具體說來,他認為應根據行業特點和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確定有序達峰;東中西部差距巨大,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梯次達峰;建立統計評價和考核指標體系。
李毅中建議,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場,適時推出碳稅。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開市,但目前僅有電力企業進入市場,未來需要進一步擴大市場主體和行業范圍。碳配額的核定、交易價格機制等都需要碳市場的完善。他認為,碳稅不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在征收碳稅的同時要在其他方面減稅,避免因為碳稅影響能源原材料的供給和經濟增長。同時也要研究歐美碳稅規則和可能引發的貿易壁壘,要擴大對外交流合作,做好應對準備。
李毅中分析,實現“雙碳”目標,不僅要加快已有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例如智能電網、電化學儲能、光熱發電、氫的制儲輸用等,也要積極開發低碳、零碳的新材料,高效太陽能電池、固體電池,可控的核聚變等尚處實驗室階段的前沿技術。要培育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碳匯,加強動植物生命過程中二氧化碳的伴生研究。
李毅中強調,我們不能用科學構想和實驗室成果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技術支撐,要開發先進、實用、可靠的技術,就需要巨額投入,因此實現“雙碳”也需要綠色金融的支持。
此次論壇由清華大學、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指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中國經濟出版社主辦。
(圖片由中國石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