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未來正文

焦點滾動:大力開展技術攻關 廣西飛龍大橋打造橋梁“綠色智能建造”新樣本

2022-09-26 09:33:08 科技日報


【資料圖】

廖永騰 曹傳奇 科技日報記者 劉昊

9月23日,“世界最大跨徑1800型波形鋼腹板連續剛構橋”廣西飛龍大橋主墩墩身施工全部完成,將全面開啟上構0號塊施工新階段。

飛龍大橋主墩墩身施工。曹傳奇?攝

飛龍大橋是廣西省道S210橫縣平馬至靈山沙坪公路項目(以下簡稱“平沙公路項目”)的關鍵控制性工程,由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直屬企業廣西路建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承建,主橋橋跨布置為(100+185+185+100)米波形鋼腹板連續剛構,是當前廣西境內國省干道和路網建設項目中技術最復雜、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橋之一。為實現大橋的綠色施工、智能建造,廣西路建集團大力開展技術攻關,促進建設速度和品質“雙提升”。

飛龍大橋橋址位于西津水庫,樁基底部為高磨耗巖層,河床淤泥覆蓋層最大厚度為8米,地質情況復雜,施工難度較大。結合制約大橋建設的重難點,項目確定了十項核心技術攻關,以點帶面帶動大橋建設,并在大橋旁建造科研基地——“廣西路建·新匠坊”,集人才培養小高地、科技創新中心、施工監控中心、BIM技術中心、智能化和信息化中心“一高地四中心”作用于一體。項目還與同濟大學、廣西大學等高校強強聯合,合作開展新型波折鋼腹板、加勁肋波折鋼腹板梁抗剪屈曲試驗、C60增韌抗裂混凝土制配研究等課題研究和工程模擬實驗。以上課題研究為大橋施工提供理論依據,并為后續同類型橋梁施工提供借鑒。

在大橋主墩承臺施工階段,“免圍檁堰模一體化雙壁鋼圍堰”是科研團隊目前已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相較于傳統圍堰,它采用豎向隱藏式圍檁代替內置水平圍檁,相較于傳統圍堰累計節省105噸鋼材用量,降低材料成本約126萬元,減少碳排放量230噸以上。“大橋主墩墩身順利施工離不開鋼圍堰采用‘整體提升+水平導向+動態平衡’的施工方法,做到圍堰精準下放、滴水不漏,保障了后續施工的順利進行。我們對于鋼圍堰的設計與施工創新是一次有分量、革命性、可推廣的探索,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平沙公路項目副經理譚海濤介紹。2022年7月,項目榮獲廣西建設工程優質結構獎。

施工過程中,項目綜合考慮模板強度、剛度和穩定性等因素,通過BIM技術將墩身模板、底模及掛籃模板進行組合優化設計,實現兩處施工部位模板無縫切換共用,模板重復利用率達31.5%,節約成本預計超50萬元。除此之外,項目還研發應用“基于BIM的分節段懸澆梁施工管理信息化系統”,優化材料管理、機械布置和交通流線,進一步提升模板周轉率和施工效率。

此外,管理人員應用“BIM+4D施工模擬”技術,將飛龍大橋原預設計常規棧橋改為分段式棧橋,起始段緩坡棧橋的設置減少兩岸占地面積415㎡,集約利用土地1290㎡、鋼材用量79.5噸;針對樁基底部的高磨耗砂巖地質,深入開展深水大直徑鉆孔灌注樁施工研究,通過“黑旋風”泥漿凈化裝置及時清理鉆渣,將泥漿集中收集處理后送入鉆孔中循環使用,確保河流“零污染”。2021年5月,飛龍大橋所在項目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立項為“綠色施工科技示范項目”。

目前,大橋已全面邁入上構施工的全新階段,正進行主墩0號塊及引橋橋面系施工。飛龍大橋建成后,郁江兩岸通行時間將由兩小時縮短至5分鐘,極大便利橫州市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進一步完善廣西普通公路省道網、北部灣城市群“鐵公水”聯運體系,有力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

上一篇:
下一篇:

關鍵詞: 飛龍大橋 大力開展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