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未來正文

熱點在線丨江西贛縣區探索“人才+”模式 構筑人才發展生態

2022-09-28 19:40:36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通訊員?楊天卓?謝信材


(資料圖片)

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江西贛州贛縣區把人才作為創新創業、推動發展的第一資源,大力探索“人才+”模式,精心為各類人才“搭臺子”“架梯子”“引路子”,推動產業、創新、創業、引才、服務五大要素提質,努力營造“尊才、引才、親才、愛才、留才”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激發人才“強磁場”。

探索“人才+”模式,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

如何推動高層次人才集聚?贛縣區在探索“人才+產業”融合模式中尋找答案。

據悉,該區舉全區之力支持服務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建設,形成了以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為龍頭,中國稀金(贛州)新材料研究院、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國家鎢與稀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中國稀金谷中科產業育成中心和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兩院四中心”核心科技創新平臺集群,并圍繞稀土新材料及應用產業鏈、鎢精深加工及應用產業鏈、鈷鎳為主的有色金屬產業鏈、先進智能制造產業鏈等四條特色產業鏈條,高標準建設60萬平方米集研發、生產、應用全產業鏈高地的中國稀金谷永磁電機產業園,集聚了一大批稀土、鎢稀有金屬新材料及應用企業落戶“中國稀金谷”,人才鏈對創新鏈、產業鏈的支撐效應持續釋放。

不僅如此,贛縣區主動對接融入,探索“人才+創新+創業”模式,致力打造創新創業新高地。通過設立贛縣區駐外“雙招雙引”工作站,發揮牽線搭橋作用,積極推進贛才回歸、贛商回歸,實現項目、人才、產業同步引進。探索“鄰鳳筑巢”新路徑,通過“人才飛地”“科創飛地”等柔性引進模式,積極鼓勵企業研發“飛地”發展,多地設立研發中心,更好促進資源共享、項目共建,逐步形成了“研發在飛地、生產在贛縣,孵化在飛地、加速在贛縣,引才在飛地、用才在贛縣”的人才新布局。

拓展“人才+”模式,開辟人才服務新路徑

在探索“人才+政策”模式中,贛縣區科學規劃、優化升級人才政策體系,打出一套高質量政策組合拳,持續釋放人才政策紅利。

“人才政策15條意見既是贛縣區為廣大人才精心準備的‘大禮包’,也是我們發出的誠摯‘邀請函’。”贛縣區委人才辦負責人說道。2021年以來,贛縣區出臺以《贛縣區人才政策15條意見》為引領的“1+N”政策文件,構筑起系統性更強、含金量更高、覆蓋面更寬、集成度更廣的人才政策體系,進一步提升贛縣區人才政策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競爭力。“人才有落腳的地方,幸福感、歸屬感就會提升,也更能安下心來,發揮所長,我相信,贛縣區的人才磁場會越來越強,發展也會越來越好。”中科融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耿志強說,他在7月拿到了金科集美公館小區人才住房的鑰匙。

想把人才留下來,離不開服務人才的長效工作機制,該區探索“人才+安居+樂業”模式,不斷深化全生命周期服務,切實為人才扎根贛縣解決后顧之憂。

該區推進人才服務平臺建設,打通各部門政務服務,整合職能部門人才服務職能和力量,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快速響應機制,實行人才政策兌現“一網通辦”“一鍵速辦”,今年以來,共兌現400余萬元。

記者還了解到,贛縣區推行1名區領導掛點聯系、1家機關單位結對幫扶、1名人才專員蹲點服務、1家規模以上企業的“3+1”結對聯系模式,為各類人才來贛縣發展提供工作、安居、生活優質服務,幫助人才解決實際困難。并通過人才驛站+產業鏈、人才驛站+生活圈、人才驛站+服務網,因地制宜建站,將其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新引擎”、青年英才的“暖心巢”、人才追夢“棲息地”。

上一篇:
下一篇:

關鍵詞: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