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實習記者?宋迎迎 通訊員 秦雪瑩
(資料圖片)
在這里能夠體驗到休閑與輕松,創意的設計與有趣的街區,品到北上廣深的咖啡,這條老巷子實現了有創意的主理人、有眼光的設計師和有品位的消費者的聚集,不斷煥發新活力。
這里的銀魚巷已經逐漸成長為青島市一個獨具特色的城市新地標。
這是今年以來,青島市市南區推進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通過科技+文化雙輪驅動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帶來的新變化。
百年老街巷銀魚巷變身“潮街”,人氣暴漲。宋迎迎?攝
打造可記憶的“文化客廳”
舊里院變身濟寧支路人才公寓,有效活化利用老建筑,老城區人才吸引力不斷提升;停車場建設賦能歷史城區迭代更新,中山商城人防、禹城路連接通道停車場、六街口停車場投用,全面助力老城交通,緩解停車難題……
市南區堅持傳承歷史文脈,重塑產業與空間關系,重聚歷史城區人氣,用好歷史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資源等,優化城區形態、生態、業態、神態、活態、文態,推進歷史城區保護和城市有機更新,讓歷史城區成為建筑可閱讀、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記憶的“文化客廳”。
銀魚巷的老里院煥發新生。宋迎迎?攝
市南區歷史城區保護發展局局長張衛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市南區堅持嚴謹審慎、注重保護的理念,確定了“更少干預+功能提升”的保護性修繕原則,從銀魚巷到濰縣路19號,都在盡可能保留老城歷史文化元素的同時提升建筑品質,使其具備面向未來生活和工作的使用功能。通過做好對建筑立面本身的保護從而留下文化符號,讓100多年前的歲月感撲面而來。同時,通過更新設施,讓更舒適、更節能的老建筑獲得第二次生命,更好完善了城市功能,滿足市民需求。
“新文化+新模式”“好主題+好設計”的雙驅動城市更新路徑,以輕商業、重休閑的“公園化”重新定義了位于市南區西部老城區的銀魚巷的城市功能,成功樹立了“老城潮街”的品牌形象。
“老字號”再現非遺文化風采
在青島曾流行一句順口溜:“頭戴盛錫福,腳踏新盛泰,身穿謙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戲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飯春和樓,看病宏仁堂。”而這說的正是中山路上的老字號。
老字號是非遺文化的載體、城市變革的烙印、市井民俗的寫真,更承載著廣大消費者的濃情厚愛。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面對日新月異的消費需求,中山路上的老字號“轉身”不易,有些已經陷入困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還有這樣的一批老字號“不啃老”更“不服老”,積極搶抓歷史城區保護更新的重大機遇,求新求變,中國電影院、亨得利、春和樓等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上演了一出老字號與中山路一同華麗轉身的好戲。
中國電影院以全新面貌回歸人們視野。宋迎迎?攝
今年夏天,隨著首屆“上街里啤酒節”盛大開幕,中國電影院以全新面貌與中山路一同回歸人們視野。改造后的中國電影院不僅全面翻新外立面,影院內部也進行了改造,增添了全新的夜間亮化設置,一樓、二樓增設了影視文化展區,展示了包括中國電影院的前身背景、歷代變遷樣貌,還有中國影史以及在青島取景拍攝制作的影片。現在的中國電影院已經華麗轉身,成為了兼具現代化影院功能的電影主題博物館,在這里“青島的往事不僅可以回味,也可以回放”。
市南區正著力構建青島往事文化品牌,激活文化的價值基因,構建島城文化自信,形成廣泛的品牌社會效益、長效的產業經濟效益。
XR技術“穿越時光”
經過一年多的保護修繕,曾經對青島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的青島商會舊址——中山路72號、74號變身中山路城市記憶館,于9月29日正式開館。記者在這座重生的建筑內看到,市民游客不僅能從老物件、老票據、老照片中認知青島歷史,更可以通過多處精心設計的XR(Extended Reality,擴展現實)互動板塊,穿越時光,沉浸式體驗老城百年發展歷程。
中山路城市記憶館開館,一名游客正在館內參觀。宋迎迎?攝
中山路城市記憶館回望中山路的滄桑歷程,既是為了重溫青島厚重的本色歷史,也是為了尋找老街的復興之路。在展陳項目的規劃中,策展團隊對歷史資料深入挖掘整理,去蕪存菁、芟繁就簡,以達到邏輯嚴謹、體驗多樣、絢麗多彩的展覽效果。展館最為亮眼的部分,是利用XR技術設置了多處沉浸式體驗板塊,展現青島建置以來,中山路及其周邊老城區的肇始、發展以及市民生活、風俗習慣的演變。特別是利用上、下、前、左、右五面屏幕打造的《百年中山路》沉浸式影院,帶給觀眾極強的沉浸感和場景感。此外,該展館還打造了一輛“光影巴士”,“乘坐”這輛巴士,便能感受到中山路不同年代的商業發展歷史。
中山路城市記憶館建筑外立面也利用老照片投影技術進行“包裝”,當夜幕降臨時,建筑可整體展示出城市記憶的炫美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