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趙佳樂 周思宇
季秋時節,記者沿著蜿蜒的山路轉過幾道彎,登上重慶市渝北區龍興鎮排花洞村的一處山頂,一片山色蔥蘢映入眼簾。因為視野開闊、遠離居民區,這里成為“中國復眼”第一期項目的選址點。今年國慶假期,11名工作人員堅守此處,加速推進項目建設。
【資料圖】
項目一期“分布式雷達天體成像測量儀驗證試驗場”。(重慶兩江新區供圖)
“中國復眼”是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在重慶建設的深空探測雷達。之所以叫“中國復眼”, 是因為有些昆蟲的眼睛是由很多小眼睛構成的復眼,而“中國復眼”是由多個小天線構成的一個大天線,就像昆蟲的復眼一樣。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副研究員向寅介紹,“中國復眼”可實現上億公里外小行星和類地行星觀察,滿足我國近地小行星撞擊防御、地月態勢感知等科研需求。項目一期“分布式雷達天體成像測量儀驗證試驗場”計劃建設4部16米口徑雷達,用于驗證技術可行性,可實現月球三維成像,為二期項目提前排除風險,積累建設和使用經驗。
作為項目負責人,向寅每天早出晚歸,往往早上7點就出家門,晚上11點才回家。他對5歲的兒子滿是愧疚:“不加班的節假日,我盡量抽出時間,帶他去市里的游樂園逛逛。”
9月30日,向寅在設備方艙中工作。 新華社記者 周思宇 攝
為了按時完成項目,科研人員每天的午飯大都是速食食品,記者看到實驗方艙旁的垃圾袋中滿是食品包裝袋和礦泉水瓶。“時間寶貴,下山不易,為了不耽誤工程進度,我們就在山上解決伙食。”在場的一位科研人員說。
科研之路艱辛漫長,但也不乏成功的喜悅。今年4月,2號雷達豎起之后,團隊第一次對月球進行觀測,拿到數據之后成功獲取到了月球圖像。
“我們當時很驚訝,按照常規經驗,一套系統從剛架設完到調試成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沒想到這么順利,大家伙兒都特別高興。”向寅說。
在國慶期間堅守崗位,也是向寅等科研工作者對祖國的獻禮。“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所建所的目的就是為國家服務,這就要求我們團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重大挑戰,將國家戰略層面的要求當成團隊的工作目標。”向寅說。
據了解,項目二期“超大分布孔徑雷達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預研項目”目前已在重慶云陽縣完成選址,計劃建設25部30米口徑雷達。
下一步,向寅希望能夠“好事快辦”,盡快完成一期項目的搭建,為二期項目的建設打下基礎。他還期盼著,等項目完工后,帶兒子專門來這兒看看,“讓他知道,爸爸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