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程毓
10月17日,記者從武漢科技大學獲悉,該校2012年到2021年發表高水平論文統計數據出爐。數據顯示,31至40歲的青年教師科研成果產出率最高。該統計項目負責人鄒曉順表示,這說明科研工作雖然有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卻也要趁年輕發揮精力旺盛、思維活躍的優勢。
去年5月,武科大圖書館副館長鄒曉順帶領劉奇扉和周霈兩位老師,申請校級課題——武科大歷年文獻型科研成果揭示與分析。一年來,他們利用“Scopus文摘與引文庫”等檢索工具,檢索、統計和分析武科大在職教師2012年到2021年學術論文成果的表現和趨勢。
在基于Scopus收錄的武科大高水平論文數量的統計表中,2012年該校被ESI收錄的論文是93篇,2021年是833篇,增幅接近10倍。數據還顯示,前5年,每年增長50-100篇;近5年,每年增長100-200篇。
“該表主要統計的是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論文。數據顯示,這十年武科大的高水平論文數量大幅提升。”鄒曉順分析說,“國家推進‘雙一流’建設以來,武科大重視學科發展,做強優勢學科,發展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不斷加強人才和平臺建設,產生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
通過分析在職教師各年齡段發表的論文數量,工作人員發現,31至40歲年齡段教師的高水平論文數量最多,占在職教師發表論文總數的半數以上。鄒曉順說,青年教師一般是博士畢業,來到學校后,在前期積累的基礎上刻苦鉆研,高水平論文產出率不斷提升。他認為,搞科研既要耐得住寂寞,更要趁年輕發揮精力旺盛、思維活躍的優勢,勇攀高峰、多出成果。
談及此項研究工作的意義,鄒曉順說,本項目針對武科大文獻型科研成果,摸清學校的科研表現、科研趨勢和長短板,為學校和各學院謀劃改革與發展、制定科學研究規劃、安排科研任務等提供決策支持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