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相關資料圖)
第九屆BIM國際會議11月7-8日在深圳召開,會議由中國圖學學會土木工程圖學分會組織,主題是“BIM助力新城建”。在會上,院士、業內大咖以及相關的勘察設計和施工方、軟件廠商等,圍繞前沿及熱點技術進行探討交流。本次會議共設BIM創新、政府監管及城市信息模型(CIM)技術研究及示范應用、新型智能建造促“雙碳”發展創新、智慧運維、大灣區建筑數字技術創新5個論壇。
“新城建”是指加快推進基于數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推動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更新改造、協同發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網聯汽車、建設智能化城市安全監管平臺、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推動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推進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等。
深圳市住建局在大會致辭中指出,深圳作為改革的前沿和窗口,秉承“先行先試”的精神和原則,在數字政府、智慧城市、BIM、CIM技術應用等方面開展工作,顯示了深圳對現代建筑高質量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和總體安排的決心。深圳整合國內工程建設和信息技術領域的優勢資源,發揮各方優勢,共同推進工程建設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推進工程建設領域的現代化,為深圳時空數據底座匯聚可信的BIM數據。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圖學學會副理事長許杰峰認為,“新城建”要進行三方面建設,即BIM、CIM是“新城建”的抓手,在“新城建”建設中,BIM技術是基礎數據來源,貫通建設工程全生命期和全產業鏈,并為城市建設管理CIM提供數據支撐,承擔著“新城建”建設的使命。推進新型智能建造,在與AI、物聯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中,BIM技術作為智能建造、“新城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將不斷發揮其作用。打造自主BIM軟件的研發環境,研發自主可控的BIM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已提到國家戰略層面,目前國產BIM軟件已具備規模應用條件,要建立自主BIM軟件的研發環境,形成自主的BIM應用軟件,支撐“新城建”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指出,BIM技術的價值除了可促進現有設計、建造、運營流程的迭代升級,在更大程度上是代表了未來建筑行業的一種發展方向。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未來對建筑物的認識和理解會發生顯著變化,應順應前沿科技發展新思維、引入新理念,主動探討未來人與建筑可能出現的嶄新關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做了BIM技術與應用從3D到nD的報告,提出BIM應用是3D到nD的過程,把業務模型建立起來,才能發揮其價值。指出當今工程數字化軟件的類別可根據軟件性質、應用場景等分為三類,分別是建筑建模軟件、工程分析軟件、項目管理軟件。指出我國軟件分析能力和對規范的支持程度遠高于國外軟件,并提出nD可以基于3D與4D。在應用層面,設計階段的3D更好反映建模的位置。施工階段的4D能真實反映施工過程,可以計算出對應的工程量,從而得到理想的成本曲線。最后指出nD應用關鍵在于構建相應的業務模型,在質量控制方面,質量信息通過中間檢查連接到BIM模型上能夠以質量控制點控制模型。
清華大學軟件學院教授顧明作“BIM與數字資產”報告,提出由數字要素到數字資產至數字經濟的BIM遞進式價值提升方法。從經濟學角度,闡述數據在生產過程中的價值要素。建構了“資產-資產數據化-數據資產化”的資產數字化流程。提出以數字化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經濟發展與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
在政府監管及城市信息模型(CIM)技術研究及示范應用論壇,嘉賓們圍繞自主BIM圖形平臺研發、從建筑數字化到城市數字化、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思考與實踐、城市CIM基礎平臺的數據架構設計探討、BIM技術助力CIM平臺建設與應用相關思考等開展交流;在新型智能建造促“雙碳”發展創新論壇,嘉賓們圍繞“雙碳”目標下未來建造的研究與實踐、國產BIM軟件促進建造與綠色低碳、從數字化設計到數字化交付、智能建造方法和關鍵技術研發及其在冬奧等大型工程的實踐開展交流。
在“BIM助力新城建”沙龍高端對話,來自高校、設計、施工、學會的專家交流對話,話題涉及“新基建”到“新城建”的認識,“新城建”中設計、施工企業面臨的瓶頸問題及采取相關技術措施,人才培養等。圖學會采用以會促賽、以賽促人才培養的方式,推動學會BIM工作的高質量開展。
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76篇,邀請43位專家作報告,對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進行交流,助力推動BIM在“新城建”中的落地應用。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