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11月24日,智能制造科技進展交流論壇在江蘇南京召開。相關院士、專家和入選“2022智能制造雙十科技進展”的企業共同交流探討智能制造科技進展成果,共享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和應用實踐,共同推動智能制造發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單忠德,作了題為“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報告。他從制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分析出發,重點闡述如何用數字技術、智能技術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單忠德院士介紹,2020年制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顯示,中國處于第三位,2021年中國處于第四位,但中國制造業實現最大規模的增長。中國制造業要實現由大到強,首先要有一定規模,然后就是高質量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在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上發揮著重大作用。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裝備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單忠德院士在報告中提到,先進成形制造未來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輕量化材料高性能成形制造;復合材料復雜構件近凈成形制造;極端尺寸/環境構件高質量成形制造;短流程復合成形制造;智能化綠色化成形制造。推動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就要強化黨建引領,建設人才中心;大力提升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發展能力;增強產業鏈固鏈補鏈強鏈的安全自主可控能力;數字技術賦能培育優秀企業,打造知名品牌。我們要堅定發展信心,做好疫情防控、穩住經濟發展、做好發展安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蘇州蘇大維格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林森分享了題為“基于數字化三維光刻的微納智能制造與應用”的報告。他從對光、光波的認識引入微納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在解決高端裝備與工業軟件卡脖子問題上的作用。他交流了在面向柔性光電子和新型顯示領域,基于數字化三維光刻的微納智能制造方面的工作和經驗。在米級幅面上實現了微納結構(50納米-50微米)高效與高精度兼容性制造,突破了大面積微納結構的海量數據算法、三維計算光刻、納米增材制造和新穎光子特性數字設計等關鍵技術瓶頸。他也提到微納智能制造及產品在服務重大工程、推動產業技術升級、產品創新上的愿景,希望為催生新產品和產業合作開辟新賽道。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專家、原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建斌作了題為“全斷面隧道掘進裝備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報告。他重點介紹盾構大腦PaaS系統、多源數據采集傳輸系統、掘進裝備智能設計和運維關鍵機理模型等,有效攻克了網絡條件惡劣、工業協議眾多、數據多源異構等難題,實現了掘進裝備地-機作用狀態的實時感知與評價,掘進裝備故障智能診斷與維修方案的智能推薦,有效促進了掘進裝備智能化發展。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數字智能中心總經理李翌輝做了題為“新能源動力電池AI智能工廠”的報告,他重點介紹了針對行業痛點構建“一致可靠、柔性高效、可控成本高品質、快速穩定交付”的動力電池智能工廠。通過建立智能工廠體系架構、關鍵指標;建立2D/3D自動化設計工具、研發知識管理;應用AI技術進行全場景規劃和應用等,解決大量人工作業、批次質量波動大等問題,促進提升動力電池行業的核心制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