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實習記者?宋迎迎 通訊員 肖玲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條生產線就能實現產品從毛坯到成品的“一條龍”生產;車底螺絲有0.1毫米的松動,也能被高精度“眼睛”檢測到……眼下,青島高新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推進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凝聚高質量發展強大新動能。
匯聚數智力量,實現“機器換人”
走進位于青島高新區的力鼎智能裝備(青島)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鼎智能”)自動化生產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景象。自動化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作,技術人員忙著對設備進行調試。不久之后,這些自動化生產線將被送至不同的廠區,推動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
力鼎智能致力于為新能源、商用車、工程機械等行業提供智能一體化生產線。根據需求私人定制,一條生產線就可生產出多品種、小批量產品。
“我們的沖焊橋殼總裝自動化生產線,入選2021年度山東省首臺(套)技術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生產企業及產品名單,填補了行業空白。”力鼎智能機加產品部副部長石錢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該條生產線涵蓋自動化上下料和對現有機床設備的改造,集成3D視覺識別技術、去毛刺打磨技術、數據追溯、云鼎軟件YDCMES協同制造執行系統等,可同時兼容10種橋殼工件。
“這條生產線集成了橋殼生產的7道工序,實現了產品從毛坯到成品的‘一條龍’生產。”據石錢龍介紹,該生產線首次實現了平衡塊的自動裝卸、擰緊、搬運、存儲和載有平衡塊橋殼的上下料,極大提升了橋殼加工的效率,減少了人員成本和勞動強度。
“橋殼大約200公斤,非常重,靠傳統的人工上下料耗時耗力。通過‘機器換人’,一條生產線可以節省10個人工。與此同時,通過自動化生產線,工序的穩定性也讓產品品質大大提升。”石錢龍說。
精耕細作,不放過0.1毫米的誤差
數智賦能,在減少人工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夯實了高質量發展基礎。
青島小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優智能”)開發的3D視覺技術,精度能達到0.01-0.2毫米,達到國內同類產品的最高水平。
“哪怕0.1毫米的松動,也能被我們系統高精度的‘眼睛’檢測到。”小優智能總經理郭俊興表示,3D視覺系統可以為高端裝備提供“眼睛”,應用于各行各業。“保障動車安全,一顆螺絲也不能錯,車廂底部的哪顆螺絲有松動,3D視覺系統立刻就能給出答案,工作人員只需根據探測結果進行排查檢修即可。”郭俊興告訴記者。
以小優智能研發的首胎字符AI視覺檢測設備為例,該設備將工業面陣相機、條形光源、傳動裝置集成為機器視覺系統。工業面陣相機被安裝在待檢測輪胎的兩側,系統通過對輪胎規格的計算,可自動調整相機到最佳的采集位置,并可自動控制輪胎滾動,傳動機構每滾動一次輪胎,系統將采集出一組彩色圖像,實時采集圖像數據,由視覺識別算法識別出圖片上的所有字符,進行實時檢測。檢測結果與標準模板不同的,將被標記出來。
“不論是輪胎側面的字符,還是輪胎胎冠的花紋,任何細微磨損、裂痕都能被檢測到,極大提高了輪胎字符檢測效率和精度。”郭俊興表示。
力鼎智能和小優智能是青島高新區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眾多數智力量在這里匯聚:青島星華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出T軸碳纖維輕型材料高速桁架機器人,可替代人工搬運重型輪胎;深耕智慧農業,青島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智慧農業管控云平臺+無人駕駛車+作業機器人”三位一體智慧農業解決方案,通過數智力量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厚植沃土,打造智能制造產業樣板區
近年來,青島高新區加快建設高端裝備研發制造基地,做優做精智能制造產業,重點發展高檔數控機床、智能儀器儀表、智能控制系統、智能制造系統集成等優勢產品,推進產業鏈條化、集群化發展。
目前,青島高新區機器人產業鏈條上下游已初步形成企業梯次和產業閉環,ABB、安川、新松等6家世界機器人排名前10的企業落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青島高新區搶抓數字機遇,聚焦信息安全、大數據、智能軟硬件等重點領域,推動數字中國建設。
產業發展,離不開“沃土”的培植。青島高新區出臺“科創36條”提振實體經濟“5+1”等一系列政策,圍繞科技型企業培育全生命周期,打造扶持培育體系;對緊缺急需資金、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給予最高1億元建設運營資金支持。在系列政策的支持下,青島高新區創新創業動能充分釋放,實體經濟發展動能日益強勁。
“接下來,青島高新區將加快構建‘1+2+1’現代產業體系,以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為主線,鏈接人才、技術、資金生產要素,不斷拓展‘智能+’應用場景,培育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國內領先智能制造產業樣板區。”青島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