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陳汝健
在河北省,贊皇縣的原村土布文化產業;靈壽縣車谷砣村的深水養殖;涉縣的花椒、黑棗等特色種植……如今的特色鄉村產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全國兩會上,如何立足特色產業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
產業旺,鄉村興
“特色鄉村產業是拉動農民富裕、農村富強的牛鼻子。”航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韓樹旺深有體會。以“智慧農業”為代表的現代特色農業,將是鞏固鄉村振興成果的最佳路徑。
那如何打造現代種植業示范工程新場景?韓樹旺代表建議,在試點地市建設基于現代節水灌溉和溫室技術的設施農業產業園,以立體種植大棚等形式,引入符合地方特色、附加值高的綠色生態農產品品種。
在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上,韓樹旺代表建議將傳感器、光熱、能源管理等前沿技術應用于鄉村產業領域,支持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在智慧農業領域的應用。推進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發展特色設施農業。
河北涉縣是特色林果種植產業大縣,如何讓山區林果產業實現高收益?“要用現代化的農業經營理念,讓林果樹增產農民增收。”河北省涉縣森林病蟲害防治檢驗站技術員劉素云認為,要加大對山區林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如工藝創新,延伸產品加工鏈條等。
“土布紡織技藝”作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已在贊皇縣原村土布文化產業園建起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了5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今年2月,還入選了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這給特色鄉村產業創新發展帶來新機遇。
“非遺文化產業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河北省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崔雪琴代表認為,在非遺沉浸式體驗中增加研學元素,與當地特色果品采摘活動緊密結合,既能培育出特色優勢產業,還能形成特色產業鏈和價值鏈。
人才興,產業旺
“人才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鎮白沙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候二河代表認為,應把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力點放到鄉村人才開發上來,吸引一批懂技術、擅管理、會經營的優秀人才投身鄉村產業發展。
針對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問題,候二河代表建議,讓曾經“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來”,把積累的經驗、技術以及資金帶回家鄉。要注重待遇留人、事業留人,制定出臺人才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的政策,營造愛才敬才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和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文化產業的發展高度依賴于人才創造,文化人才是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競爭力。
針對如何提升非遺人群創新能力和非遺文化新場景轉化能力問題,河北省曲陽陳氏定窯瓷業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龐永輝代表建議,讓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把傳統非遺變成鄉土教材。加強職業教育與非遺文化產業融合力度,讓非遺傳承人通過再學習提升文化和審美的認知能力。職業教育院校設置非遺文化產業的專業課程,為產業發展輸送更多的傳承人,提升傳承人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
在河北省邢臺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瑞碩代表看來,不僅要明確引才的方向、留才的方法,還要科學運用技能培訓、實踐鍛煉等方式,重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村經紀人以及各類復合型人才。建立起鄉村振興人才政策支持體系,確保人才引得來、留得下、培得強、用得好。
文化興,百姓樂
如今的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新風口。
作為河北省文化產業十強縣,易縣現有文化企業達400余家,擁有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健全文化產業市場體系是確保高質量文化供給的關鍵。” 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工藝設計師張淑芬代表認為,應加強文化產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文化產業優惠政策,破解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難題。
針對如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問題,張淑芬代表認為,文化產業是關聯度、融合度很強的產業。需要突破產業邊界、重組產業要素,可以把文化與旅游、科技、農業等相關產業緊密結合起來,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探索打造“文化+”的產業新形態,促進跨界融合常態化。
如何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和發展后勁?河北翰鼎雕塑集團首席技師高英坡委員認為,以工藝美術行業為例,應從現有的工藝美術大師人才抓起,促進工藝美術大師進校園,從孩子抓起、從中高職院校及有工藝美術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抓起。
文化藝術不僅能塑造鄉村風貌,還能帶動鄉村產業振興。“有了產業人才作支撐,相信文化藝術將能凝聚起振興的力量。”高英坡委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