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3月13日,記者從安徽大學了解到,由該校完全自主研發的量子計算用極低溫稀釋制冷機,經過反復嚴格測試,連續循環運行最低溫度達到9.2mK,同時獲得435μW@100mK, 671μW@120mK的制冷量,已經達到國際主流產品的水平,滿足了量子計算的溫度和冷量需求。該設備的研發成功,標志著我國完全掌握量子計算用極低溫稀釋制冷機關鍵核心技術。
儀器照。安徽大學供圖
極低溫稀釋制冷機是一種能夠提供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環境的高端科研儀器,是現代量子科學研究與量子技術發展的關鍵核心設備之一,廣泛應用于量子功能材料與器件以及新奇量子現象的探索,為量子計算機提供必需的極低溫環境。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完全國產化的極低溫稀釋制冷機。
安徽大學利用“雙一流”學科建設的契機,瞄準量子計算關鍵設備的“卡脖子”技術——極低溫稀釋制冷機進行攻關。安徽大學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單磊教授團隊王紹良研究員經過數輪攻堅,解決了大摩爾流量條件下極低溫流體熱交換效率低的技術難題,研發出具有超大比表面積的極低溫高效換熱部件,同時實現了相關核心部件的完全自主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