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唐鐵軍 晏華華
4月7日,記者從華中農業大學獲悉,該校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迎來成立30周年光耀時刻。
(資料圖片)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領銜的基因組研究與水稻遺傳改良團隊(以下簡稱“水稻團隊”)作為該實驗室的中堅力量,在35年的科研工作中形成了“激揚夢想、追求卓越”的育人文化,面向生命科學國際前沿和國家糧食安全重大需求,探索一流水稻生物學博士生培養改革,培養一大批學術志向堅定、學術能力突出的生命科學創新人才,成為我國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力量。
水稻團隊博士生王天圍繞雜交稻育種中的“卡脖子”問題展開研究,致力于解決秈粳雜交稻育性下降的生產實踐問題。這些年,她像候鳥一樣,往返于武漢和海南南繁種業基地,在最火熱的季節做團隊持續30多年的“冷研究”。
“博士學位不是我的唯一追求,優質高產的亞種間雜交稻才是我的終極夢想。”王天立志做出一流研究成果。
像王天一樣,目前該團隊在研的100余名博士生奮進在種業“無人區”。為此,團隊導師經常組織博士生開展“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的主題思想討論。
水稻團隊尤其強調原始創新,即研究的課題是自己產生,不是跟別人跑。圍繞水稻功能基因組和綠色超級稻兩大任務,團隊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91項,根據博士生特點“排兵布陣”進行接力研究,攻堅克難中錘煉品性、挖掘創新潛能,14名博士生持續20年攻關S5基因,在《科學》雜志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14篇,解決水稻生殖隔離世界難題。
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鼓勵自由探索。水稻團隊核心成員、生科院院長熊立仲教授2007年在全校發起“千問計劃”,激發學生獨立提出問題的能力,引領師生互動新模式。博士生自主創建學術沙龍,每周學術交流和思維碰撞。
35年來,水稻團隊將卓越文化融入博士生培養全過程,有效提升精神境界、增強創新能力、涵養嚴謹學風,在實踐中塑造出團隊共舉的精神旗幟、創新的思維方式、規范的行為模式,使卓越文化的諸多特質在反復淬煉中不斷沉淀,成為控制水稻生物學博士生培養的“主效基因”。
據悉,水稻團隊所在的生物學學科兩輪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所在的作物遺傳改良實驗室連續5次獲評優秀,入選首批標桿全國重點實驗室。
(華中農業大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