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未來正文

腸道菌群或是精神分裂癥和肥胖癥發病機制的共同樞紐

2023-04-10 16:24:31 科技日報


(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通訊員?李誠斌

4月10日,記者從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謝黎煒團隊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吳小立近日在iMeta期刊上發表了《精神分裂癥和肥胖癥:腸道菌群可能作為兩者發病機制的共同樞紐?》的文章。該綜述通過總結近期關于腸道菌群在SZ和肥胖癥發病機制中的研究結果,提供了關于SZ患者肥胖問題的病因學、預防和管理的最新觀點和干預措施,并強調了腸道衍生的炎癥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肥胖癥是精神分裂癥(SZ)臨床管理中的一個重大挑戰,會導致SZ患者不良疾病預后。腸-腦軸功能的紊亂,特別是腸道衍生的炎癥,與SZ和肥胖癥的發病機制密切相關,提示腸道菌群可能成為聯系這兩種疾病的潛在樞紐。作為一種可調節的內環境因素,腸道菌群也將成為未來治療SZ患者的肥胖問題或改善其功能預后的新型治療方案。

研究人員在該綜述中指出,腸道菌群失調可能為SZ和肥胖癥的病因學提供了一個共同的生物學基礎,兩者共同的病理生理學途徑可能與SZ中肥胖的高發率有關。首先,腸道菌群對維持人體正常的代謝和免疫功能至關重要,腸道菌群失調可以通過影響糖/脂耐受、胰島素抵抗和低度炎癥參與肥胖的發病過程,而類似的機制也與SZ的病理生理學有關。

其次,腸道菌群失調還能刺激循環中炎癥細胞因子的產生,其中一些促炎癥細胞因子能夠跨越血腦屏障(BBB)誘發中樞炎癥反應,如小膠質細胞增生,這與肥胖癥和SZ患者的腦神經基質改變密切相關。

此外,腸道菌群還能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導致循環中皮質醇水平升高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減少,這也與肥胖癥和SZ中的腦容量減小和認知功能減低有關。

上一篇:
下一篇:

關鍵詞: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