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吳純新 通訊員?秦建彬 鄭雁林
堰塞湖災害作為世界公認的難題,具有突發性、難以預見性、災害鏈長、處置難度大等特點,如何科學應對風險及綜合利用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4月20日,記者從長江設計集團獲悉,日前多位院士專家線上線下齊聚一堂,探討對堰塞湖風險辨識、關鍵技術以及提升堰塞湖應急處置效能的中國方案。
“‘堰塞壩險情處置與開發利用保障技術與裝備研發’研發項目在堰塞壩險情演化過程、長期工作性態演變機理、開發利用理論與綜合整治技術等方面形成具有新時期行業特色的創新成果,能為堰塞壩險情處置、開發利用工程建設和長期安全運行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和先進技術保障?!敝袊こ淘涸菏繌堊诹琳f,這些成果可有效改善當地供水與灌溉條件、除害興利,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馬建華表示,長江委發揮技術優勢,先后成功應對2000年西藏易貢、2008年汶川唐家山、2010年甘肅舟曲、2018年金沙江白格等一系列高危堰塞湖險情,最大程度降低災害風險損失,確保流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長江設計集團作為長江委重要技術力量,多次臨危受命,奔赴堰塞湖應急搶險一線,化險為夷。
“經過20余年探索實踐,我國堰塞湖應急處置構建了系統的技術體系,形成了完整的風險評估方法、研發了成套的應急處置技術,推動交叉學科‘堰塞湖風險處置’基本搭建形成。”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長江設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啟貴說,仍需在四個方面努力,即持續完善風險評估理論和方法,繼續研究堰塞湖潰決機理和開發快速除險技術,提升應急搶險施工技術和裝備水平,建立專業搶險隊伍,實現專業隊伍用專業裝備做專業事情,為國家公共安全提供保障。
水利部總工程師仲志余表示,面對近年多發的堰塞湖險情,水利部科學有效處置眾多高危風險堰塞湖,最大程度減輕了堰塞湖帶來的威脅。同時,在堰塞湖成災機理、應急搶險關鍵技術與裝備、堰塞壩開發利用理論和綜合治理技術等方面開展系列研究和科技創新,成效顯著。
據介紹,為提升堰塞湖應急搶險能力,國家和行業組織力量開展研究,立項實施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等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并在2009年形成以世界范圍內僅有的一套規范為標志的堰塞湖應急減災工程技術體系,2021年形成堰塞湖應急處置方面國內外唯一有效的規范,技術體系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引領世界堰塞湖風險應急處置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