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矯陽?唐芳
記者4月27日獲悉,中央在京重點項目——新建國家科技傳播中心竣工交付。
【資料圖】
國家科技傳播中心位于北京奧林匹克中心核心區,與中國科技館以連橋隔空相連,總建筑面積約6.26萬平方米,高44.9米,地上4層,地下2層。
三維地圖上,這座方圓形態的大型建筑傲然矗立于北京中軸線上,與一系列恢宏的地標交相呼應。
“場館功能為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中國科技界的全媒體中心、現代化科技成果傳播平臺、國際科技組織總部服務基地。”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建”)一局國家科技傳播中心項目經理邢劍兵說。
圓與方,是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建筑的形態組合,體現了設計師“天圓地方,辯證思考”的思想觀念。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國家科技傳播中心項目副總工莊壽松解釋說,“方”為建筑整體,而其中的“圓”,主要指圓形屋面,由正弦波曲線環繞而成,寓意“傳播”主題。圓形屋面抽象提煉出了中國古典建筑中的柱、檁等元素,在屋頂呈重檐、格構式的形象,完美融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氣息。
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外幕墻設計亦獨具匠心。層層收分的水體形態,是由玻璃和鋁板相間的折線排布而成。“這個折線排布,巧妙地營造出夕陽西照、光影交錯的內部空間氛圍,形成室內外的和諧統一。”設計人員說,層層收分的幕墻,既象征著對科技的不斷攀登與進取,又將自由的水體形態自然過渡至東側,融入統一的城市網格環境。
如何將獨特的設計建造出來?項目建設管理全面采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
第一個難題是鋼結構搭建。巨大的穹頂屋蓋結構,須實現橫跨58米的大跨度張弦梁混凝土穹頂,一層至三層共45米,跨度正交井格重型樓板,東邊是15米懸挑吊掛結構。
為有效破解難題,項目團隊引入大跨疊層-超長懸挑重型復雜鋼結構體系和數字孿生建造體系。基于BIM技術,利用計算機仿真模擬,在虛擬建筑中完成映射,得出孿生實體建筑生長過程的應力應變,成功指導了實際施工。“最終測算,穹頂環形鋼梁實際應變與理論值偏差控制在0.01%之內,高標準完成了既定目標。”邢劍兵說。
建造過程中,項目還同步建立起數字集成化健康監測系統,對結構功能性、環境荷載長期效益進行綜合評價、預警與診斷。
項目在管理中,采用了中建自主知識產權的智慧管理平臺。
在項目生產現場屏幕上顯示的智慧管理平臺,集成了人員管理、車輛管理、安全管理、質量及進度管理、工程管理電子化等模塊,借助BIM、AI、熱成像等技術。“能隨時對項目管理進行針對性數據化分析,成為施工方案和進度調整的科學依據,形成項目管控‘千里眼’,實現綠色生態建造。”邢劍兵說。
不久前,國家科技傳播中心項目通過了英國標準協會嚴格審核,榮獲亞太區首個BIM風箏標志認證。“這個風箏標志是全球最知名的質量和安全符號之一,是對企業項目交付的BIM能力的權威衡量,如今已成為全球公認的質量標志。”邢劍兵說。
未來,矗立在北京中軸線上的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必將成為中國弘揚科學精神、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示范工程和國家級科技文化公共服務平臺,也是向全世界展示國家科技形象、科技實力、科學精神的國家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