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實習生?吳婷
能識圖,會聊天,甚至還可以即興賦詩一首……今年以來,AI聊天工具火遍全球,而在蘇州工業園區,有一家企業已經用AI發現和設計出多款新藥。
在4月14日開幕的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上,這家企業發布了4項抗腫瘤候選藥物的臨床前研究,其幕后的生成式AI技術或將改變目前新藥研發格局,造福更多患者。
【資料圖】
“蘇州有成熟的科創生態系統,并且還在引入更多科創企業來進一步完善行業生態,那些高潛力、高風險的復雜項目也能夠快速落地,這是我在其他地方沒有見到過的獨特優勢。”作為全球率先將生成式AI應用于藥物發現領域的企業,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說道。
作為國內發展水平最高、競爭力最強、產業生態最卓越的生物醫藥專業園區之一,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目前已集聚近620家相關高科技企業,近35000名高層次科技人才,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盛行,創新資源集聚、創新成果涌流、創新活力迸發。
讓高層人才扎根的“管家式服務”
“我想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蘇州是一個很適合創業的地方,無論是營商環境還是人才政策都很有吸引力,直到今天我依然認為我做了一個明智的選擇。”蘇州中天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夏潔自認為是一個理性的人,不會因為一個廣告選擇一個地方創業,但是她現在卻總是在為蘇州“代言”。
對于大多數的生物醫藥創業者而言,很多人在創業之初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公司選址應該在哪里?如今,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得出了和夏潔一樣的答案:BioBAY。
4月24日,科技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在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舉行的座談會上,6位外國專家毫不掩飾自己對這里的科創生態和政策環境的點贊。
跟其他生物醫藥產業園不同,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從不以“房東”的身份自居,而是選擇做創業者接站人。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曾說過:“人才來到蘇州只需要背一個包,剩下的都包在我們身上。”這句話蘊含的服務精神也在BioBAY完整的人才服務體系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李君寧是立生醫藥(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2018年他開始創業,因生產需要接入蒸汽管道,按常規流程,管道穿馬路、挖地道,最少也要3個月,但是生產線在等汽開工,一旦停工損失無法避免。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找到蘇州工業園區主任林小明,沒想到林小明立刻召集相關部門開會,研究出一個2天內完成施工的辦法,這讓李君寧既驚又喜,直呼這樣的營商環境在其他地方找不到。
覓天下英才,匯全球智慧,方能有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機。2007年起,蘇州工業園區啟動實施科技領軍人才計劃,著力發展自身的特色產業,蘇州的生物醫藥產業由此“從零起跑”。此后,園區又相繼出臺“人才新政30條”“生物醫藥產業專項人才政策”“金雞湖人才計劃”等系列政策,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打造一流的人才創新創業環境。
人才強則產業旺的“因果關系”
在中國,每年有超過20萬例角膜致盲病例,但是捐獻的角膜只有6000—8000例,遠遠無法滿足患者需求。
而在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一種人工合成的生物角膜正在加緊開展臨床研究,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生產基地也在同步建設中,未來或可讓400多萬名患者重見光明。
“我們開發的生物角膜是利用人Ⅲ型膠原制成,這是一種存在于正常人角膜中的關鍵結構蛋白,因此無須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典晶生物醫藥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金忠表示,這是全球首個用于臨床的人工合成生物角膜,將來還會走出國門造福他國失明患者。
人才強則產業旺的“因果關系”,在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實踐中不斷被印證。2009年前后,生物醫藥被國家列入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重要位置。依托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的蘇州工業園區,也因此順利搭上了發展快車。
在最新的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排名中,蘇州工業園區的綜合競爭力以及產業、人才、技術三個專項競爭力均位列全國第一,形成了優質項目紛至沓來、一流人才加速匯聚、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截至目前,蘇州工業園區累計獲新藥臨床批件672張、一類新藥臨床試驗批件562張、上市創新藥22款;獲得二、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1363個。2022年,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產值達1368億元。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場人才和產業的“雙向奔赴”。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研發機構落戶,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鏈“拼圖”正在一塊一塊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