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孫越 通訊員 何婷 祝孟超
孟夏時節,各地農事勞作如火如荼,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各鄉鎮田間地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里,活躍著各級科技特派員忙碌的身影——他們發揮專業優勢,實地“問診”解難題,引導農業科技成果入鄉轉化,用科技的力量為農業發展裝上“新引擎”。
探索農業綠色高值新模式
(資料圖片)
6月6日,記者在固始縣胡族鋪鎮黃崗村看到,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杰正為固始縣飛成小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稻蝦綜合種養技術服務。由于稻蝦綜合養殖在當地屬于農業發展新模式,養殖技術和經驗相當缺乏,加上養殖地點和氣候不同,需要不斷摸索創新。陳杰實地查看了稻田整理和小龍蝦親本、繁育情況,和基地負責人進行了研討,就開展稻漁綜合種養、魚類簡易溫室建設、采用繁養分離方法提高小龍蝦苗種質量、種植好水草、抓好水稻生產、做大做強蝦稻米產業、拓展銷售渠道、爭創品牌等方面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并及時解決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技術難題。
稻蝦綜合種養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農民增收”的新“豐”景,對此,該合作社理事長楚飛龍深有感觸:“很感謝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對我們的指導,幫助我們開展稻蝦科學綜合種養,使我們產量每畝提高了200多斤,效益也增加了20%以上。”
助力茶產業全鏈條發展
與此同時,在80公里外的河南九華山茶業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員、信陽師范學院茶學專業教師張偉正對茶葉加工與資源化利用研發中心的兩條茶葉加工自動化生產線進行現場調研,在此基礎上,他總結了生產經驗,優化了工藝參數。張偉說,信陽毛尖智能化生產線,使信陽毛尖從“憑經驗做茶”邁入到“看數字做茶”的新階段,實現了自動化、清潔化、連續化生產,促進信陽毛尖品質再提升。
固始縣是世界茶樹種質資源的基因寶庫,其茶樹蘊藏著江北茶區特有的抵御環境脅迫的優異基因。張偉利用自然界茶樹資源的多樣性,促進茶樹優異基因的開發和利用,育成的豫皖小葉種,在產量、品質、抗逆性等方面取得新進展。近一年來,他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3項,研發茶葉新產品5個,帶動企業增收412萬元。“我們與企業結成成果轉化共同體,使示范推廣的茶樹良種從面積、產量到品質,形成茶農看得見、摸得著的效益,讓茶企對科技成果‘接得住、用得了’,落地生‘金’。”張偉介紹。他參與研發的藍象、紅象、洗象、IN象、大清濃5款信陽毛尖系列產品,被消費者評價為“色清而味甘,確實是好茶葉”,深受市場信賴和歡迎。
優化農作物新品種布局
自從2003年4月成為一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起,科技特派員祁玲每年都要奔波在農田和實驗室之間。祁玲在固始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承擔著水稻、小麥、油菜新品種、新種植模式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下轄的土壤肥料站承擔著全縣耕地土壤質量監測工作,隨著氣候、土壤的變化,市場需求和機械設備的升級,技術也在不斷更新換代。
超級稻栽培技術、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稻蝦共生養殖技術、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小麥高產技術……一項項技術被深入研究、推廣。祁玲表示,“高產高質,高效環保”將是她下一步要推行的新技術和新理念。她仍將致力于優質大米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工作,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寬“稻路”。
信陽市固始縣按照省、市科技部門要求,對全縣2023—2024年度科技特派員進行了重新選派,目前在服務期的省派科技特派員12人、市派科技特派員5人、縣派科技特派員102人,規模居全市首位。為適應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加強三產融合,信陽市固始縣今年又新增選派了電商、文旅等行業科技特派員,進一步推動科技特派員扎根基層,用科技的力量幫助農村繪就豐收新圖景,助力鄉村產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大局。
“我們將省、市派科技特派員與縣派科技特派員結成‘師生’對子,將最新的科技成果請進來,并且通過‘傳幫帶’的形式使之順利留下來,全面提高我縣農業科技力量,為我縣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固始縣科工信局副局長王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