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在古都北京的西北部,有一片以圓明園、暢春園、萬壽山·頤和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為核心的清代皇家園林群,被稱作“三山五園”,這是一片承載了特殊民族記憶的風景園林文化遺產。
(相關資料圖)
不過,這片園林曾遭到嚴重的損毀。如今,那些古老園林的風貌,在一位“90后”科技工作者——北京農學院園林學院風景園林系青年教師朱強手中得到了重現。
他利用計算機技術,以復原圖紙、長卷、模型、視頻等形式,在多次科普展覽中立體展現了北京城與“三山五園”地區的古今格局和滄桑巨變。
今年5月,朱強被授予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立志從事園林研究
要說朱強與“三山五園”的緣分,還需從他上高中時說起。
2008年冬,讀高中的朱強在電視上看到了改變他一生的作品——紀錄片《圓明園》。看著借助3D技術才得以重現的“萬園之園”圓明園,朱強一下子就被觸動了。
沒過幾天,朱強就冒著寒風趕到了位于北京海淀區的圓明園遺址,想一睹它的真容。可令朱強沒想到的是,眼前的一切跟他的想象大相徑庭。
“用‘滿目蕭瑟’來形容當時的景象,可能再合適不過了。”朱強感慨道,“尤其是與紀錄片一對比,那種感覺特別震撼。”
自此,《圓明園四十景圖詠》《1860:圓明園大劫難》《追尋失落的圓明園》《乾隆御品圓明園》《三山五園舊影》等書便成了朱強書桌上的“常客”。就這樣,一顆復原“三山五園”的種子,不知不覺間在他心里扎下了根——“我決定從事園林方面的學術研究工作”。
“勇闖”冷門暢春園
2011年,朱強如愿考上北京林業大學,開始了11年的專業學習。
在不斷的探索中,朱強漸漸發現,“三山五園”中還“藏”著大量有待研究的問題:圓明園里曾經種植了哪些草木花卉、暢春園的精確地理范圍到底是從哪里到哪里、清代皇室成員是如何利用這片園林的……朱強迫切地想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他想到的方法是——復原。
“研究‘三山五園’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就是復原,這個復原不是在廢墟上重建,而是基于史料分析與繪圖手段,精確呈現它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面貌,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理論研究。”朱強說,“在圖紙上修復已發生巨變的‘三山五園’,對今后的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不同于修復一座亭臺樓閣或一件宮廷陳設,朱強要“修復”的對象,是北京城外一片占地面積達100平方公里的遺址保護區,體量巨大;加之相關歷史資料非常零散,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進行收集和分析,并用專業制圖手段呈現,工作量和難度可想而知。
不過,這些困難沒有嚇退朱強,他懷著忐忑和激動的心情,以暢春園為切入點,正式推開了通向“三山五園”的“大門”。
在“五園”中,暢春園的藝術價值重大,但也消失得最徹底。
“暢春園的研究之所以較‘三山五園’地區的其他園更小眾、冷門,主要原因就是史料稀缺,前人對其的考證內容,只有文字論述和少量示意圖。”朱強回憶道,“雪上加霜的是,暢春園的準確舊址也難以定位,它們幾乎被快速發展的城市‘淹沒’了。如今的暢春園,曾經的邊界已無處可尋,只剩下兩座寺廟山門聳立在北京大學西門對面。”
為了還原暢春園的原貌,朱強帶領團隊成員參考了大量古代輿圖、宮廷檔案與繪畫、近現代測繪及衛星圖、老照片、北京城市建設歷史測繪圖等資料,收集到6大類33份一手圖文史料,同時不厭其煩地開展實地考察。最終,他們推測出了清乾隆時期暢春園和附屬西花園的總面積(約87公頃),較精確地復原了暢春園的園林邊界和內外空間。
有了修復暢春園的寶貴經驗,朱強對“三山五園”的復原工作有了信心。此后,他和團隊為“三山五園”地區中的大小24園及其周邊的水系、稻田、村鎮、寺觀、八旗軍營和路網,統一繪制了一整套清咸豐時期的復原圖紙,并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所繪的《清西郊園林圖》進行了細化與完善。
借助朱強及其團隊成員繪制的復原圖,人們有機會更加直觀、完整地領略到這片昔日皇家園林曾經的壯麗與輝煌。
轉向“萬園之園”圓明園
2020年,在博士生導師、著名風景園林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兆禎的指點下,朱強將自己的研究重心轉向了“萬園之園”圓明園。
“孟先生給了我一個重要的綱領性指導,他讓我專心地從風景園林學角度,也就是從規劃設計角度,去解讀古典園林從無到有的過程。”在談起已故孟兆禎先生對自己研究的影響,朱強感慨道,“經先生指點,我們理解到,要重點關注的不是一座園子建造的結果和繁復的歷史細節,而是要研究它為什么會成為這樣、是怎么被設計出來的,這恰恰是前人沒太關注到的內容。”
在研究圓明園的過程中,朱強愈發意識到“三山五園”的研究是一門結合了園林、植物、建筑、考古、歷史、文學、藝術等多學科于一身的“綜合課”。不同于相關資料甚少的暢春園,前人對圓明園的研究非常多,如果想發現一些新東西,朱強必須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它的復原精度,并探尋更多具有價值的研究視角和方法。
為了實現精細化復原,朱強不僅要研究園林的規模、功能等“大問題”,還要考慮園林門禁制度、匾額楹聯的內涵、植被的變化等小細節。舉例來說,圓明園中曾有許多橋,它們的材質是什么、為什么選擇這樣的造型……諸如此類的細枝末節,朱強都要一一探究清楚。
朱強指著復原圖對科技日報記者說:“這個地方曾是圓明園最重要的一個景區,名為正大光明。它過去是一個比較規整、軸線式布局的建筑群,在這兒進行過很多重要的外交活動,還舉辦過科舉考試的殿試。但在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這個大殿是英法聯軍的指揮部,他們撤離時將其焚毀。”
根據朱強的統計,在1860年慘遭焚毀前,不包括附屬園,圓明園里曾有各類木橋、石橋超過160座,但沒有一座被完整保存至今,目前按原樣、原材質修復的橋不超過10座。
積極投身科普
科研之余,朱強發現,許多人對“三山五園”的認識并不充分,有時甚至還存在很多誤解。于是,他積極投身科普,想通過自己的方式,引領公眾正確地了解“三山五園”這一民族瑰寶。
為了讓人們更形象、更全面地了解“三山五園”,了解皇家在“三山五園”里真實的生活,朱強和團隊別出心裁地將古人生活和園林景觀融合在一起,在中、英文專著《今日宜逛園——圖解皇家園林美學與生活》中,繪制了《三山五園清代皇室日歷》《乾隆皇帝的圓明園“上元十二時辰”》《圓明園的前朝后寢布局圖》《乾隆皇帝的山水巡游線路》等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他們用直觀、形象的方式為公眾呈現了真實可信的帝王生活,進而幫助大家了解“三山五園”的特殊地位與多元價值。
朱強說,團隊現在做的事,就像是在古今之間搭建橋梁,他希望能夠進一步促進古代園林的研究與傳承,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寶貴的世界級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