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彭永桂 符致冠
25日,我國首艘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廣州南沙龍穴島制造車間正式開工建造。該船預計2025年完工交船,投入海上作業。
此船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聯合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出資,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廣船國際有限公司建造。
開工儀式現場。趙云鵬 攝
據介紹,這是一艘可進行深海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夏季可進行極區海域考察的新型多功能科考船舶。設計船長約103米、設計吃水排水量約9200噸,最大航速16節、艏艉雙向破冰、冰區加強達到PC4級、續航力15000海里、載員80人。
深遠海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開工正式開工。鐘偉 攝
該船具備無限制水域航行、載人深潛、深海探測、綜合作業支持、重型安全載荷等標志性功能,可為深遠海地質、環境和生命科學相關前沿問題研究提供所需的樣品和環境數據,為深海考古提供相關學科指導與水下作業支撐,同時支持深海核心技術裝備的海上試驗與應用。
深遠海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效果圖。受訪單位供圖
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船舶系統研發方面,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建造內容包括船舶系統、載人深潛水面支持系統和綜合作業系統。“這個船的功能定位在于可在極地開展載人深潛的科考活動,同時兼顧文物考古方面的功能。”中國船舶廣船國際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何光偉表示,該船建造將重點突破極區船舶總體設計技術、智能控制技術、低溫精確補償技術、極區冰載與重載結構集成設計等多項關鍵技術。在科考設備研制及功能擴展方面,以國產化為核心目標,探索實現國產科考設備的極區應用,及其與自主設計船舶的最優匹配。
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未來將成為我國多體系融合、多學科交叉、協同行動創新的開放共享型海上平臺,對加強我國在全球深海深淵,包括兩極海域的實質性存在和載人/無人深潛作業,提升我國深海考古作業能力,實現全球深海的全域進入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