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10年發展,深圳智能機器人的產業鏈已經發展得較為完善,從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本體制造、下游的系統集成服務等環節,均有布局,從工業機器人到商用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等非工業機器人,增量迅猛。”近日,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時,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丁寧如此表示。
丁寧認為,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深圳有著多方優勢。一方面,深圳制造業產業鏈完善且豐富,創新能力突出,市場需求最多,人才眾多,這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產業基礎,另一方面,深圳在終端、交互和計算等領域的積累,也為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同時,丁寧也認為,深圳智能機器人產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比如同質化競爭較為嚴重。“這或與產業發展初期,企業還未形成品牌清晰的發展格局,而急于推出機器人產品搶占市場有關。”丁寧說。
從人才結構來看,丁寧表示,智能機器人屬于高端智能裝備,涉及到硬件、軟件、通信算法、核心零部件、激光導航等,專業跨度很大,需要培養更多的復合型人才來支撐機器人產業發展。
他表示,目前,智能機器人在工業制造場景中已經被應用得非常廣泛,疫情也讓更多人看到機器人的用處,大家對機器人的各項需求更迫切、更具體,但也必須承認的是現有的技術積累跟不上需求,當前需要更多的資金和人才投入。
數據顯示,2021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結構中工業機器人企業數量占比50.33%,丁寧認為,未來深圳的機器人產業結構還會繼續調整,工業機器人可能會逐漸飽和,占比減少到1/3左右,非工業機器人則釋放更多活力,占比提高。
對于深圳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發展,丁寧建議,在保持工業機器人發展速度的基礎上,加大對非工業機器人的關注和扶持力度,專業服務型機器人和特種作業機器人還有很大空間,提前布局有特色、有產業優勢的潛在應用領域和技術方向,或有助于解決相關“卡脖子”問題,也有助于在國際市場占據先機。同時,還需吸引更多的高端復合型人才,注重知識產權保護。
同時,丁寧也提到,布局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建議從高端智能裝備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律進行規劃,從人才結構到底層技術,提前瞄準與布局更有挑戰性、前瞻性、有剛需的行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