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照相機(LROC)官網發布文章稱,項目團隊科學家在月球影像中發現了兩個大坑,可能與此前神秘的太空飛行物相關,從而引發了廣泛關注。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特聘教授黃少鵬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際學界普遍認為,這兩個“連環坑”很可能是由“太空垃圾”撞擊而成,因而引發了專家學者對太空垃圾問題的關注。
“連環坑”或為“太空垃圾”所致
據國際航天界通報,北京時間2022年3月4日20時25分,一個重約3噸的飛行物以每小時9290公里的速度,沖撞上月球背面的赫茨普龍環形山。而早在2015年3月14日,美國卡塔琳娜巡天系統就發現了該飛行物。起初,發現者認為該飛行物是一顆近地小行星,但一位巴西天文學家在分析了這個物體的飛行軌跡后發現,該物體是在環繞地球而不是環繞太陽的軌道上運行,因而判斷它可能不是天然小行星,而是人造太空垃圾。
事實上,火箭殘骸等墜落月球不足為奇,但不同的是,通常火箭殘骸形成的都是單一撞擊坑,而這次出現的是“連環坑”。黃少鵬表示,火箭箭體一頭是發動機,另一頭是燃料罐,燃料耗盡后便是空的,只有發動機一頭是重的,因此殘骸墜落一般只會出現一個撞擊坑。而此次月球上卻被撞擊出兩個坑,表明飛行物很可能是一個“兩頭重”的家伙。
盡管尚無定論,但“太空垃圾制造了連環坑”的推測目前已成主流,也引發了科學界對于太空垃圾的關注。隨著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太空垃圾一直是困擾各國的難題。小到燃燒殘渣,大到遺棄火箭,太空垃圾超高的運行速度和巨大的動能對太空作業的航天器、宇航員,乃至地面安全都造成了威脅。黃少鵬表示:“現在大家之所以對這兩個坑這么關注,就是因為意識到,太空垃圾的影響已經蔓延到月球。此前也發生過火箭殘骸撞擊月球表面的事件,但此前的多次撞擊都是有意安排的,并提前部署,以便獲取有用的研究數據,但這次純屬意外,所以感覺到特別神秘。”
月球背面還有更多“秘密”
迄今,人類對月球的探測活動絕大多是在月球的正面,對于月球背面還有太多未知。黃少鵬表示,雖然月球表面布滿了隕石坑,但那是在月球40多億年的壽命中累積的,隕石或火箭殘骸撞擊可以產生月震,科學家通過分析月震產生的地震波,可以獲得關于月球內部的信息。“排除人為干預因素,短時間內自然地被‘天降外來物’擊中,其實概率是很小的。特別是在月球背面,人類還沒有設置什么科學設備,因此錯失了這次研究月球的珍貴機會,很可惜。”
2019年,“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并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這也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的新篇章。而此次的兩個大坑,再次讓月球背面成為科學界關注的焦點。黃少鵬表示,盡管現在人類克服了月球背面通信的技術難題,但是月球背面還是藏著很多“未解之謎”。“從現在各個國家獲得的數據來看,月球背面跟正面有很明顯的差別,月球表面的‘殼’,背面要比正面厚得多,包括隕石坑,從地形上也和月球正面有很大差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現在誰都還說不清楚。‘嫦娥四號’降落月背,這對于我們認識月球,乃至認識地球、太陽系的形成和氧化等科學問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換個角度研究月球
據了解,黃少鵬教授團隊目前在進行月基探測方向的研究。他告訴記者,與大部分登月是為了探月的研究方向不同,他們團隊目前一個重要研究項目的思路是“從月球探測研究地球氣候變化”。
從地球研究月球,尚有很多秘密等待揭曉;從月球研究地球,會否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黃少鵬表示,月球和地球一樣,尚有太多秘密等待揭開,科研的腳步還要走得更快、更遠。(記者 吳吉 實習生 張倚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