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為期4天的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在京閉幕。根據會上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預計2022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74億美元,5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中國機器人市場持續蓬勃發展。
“經過產學研用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中國也已成為全球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會上表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36.6萬臺,比上年增長68%;服務機器人產量921.4萬臺,比上年增長47%;特種機器人的市場規模也在穩步增長。
技術創新密集活躍
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博覽會專門為核心零部件開辟了展區。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北京理工大學智能機器人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發的“匯童”第七代高動態仿人機器人,搭載了自主研發的減速器、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可以進行跳高、跑步等一系列動作。
《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已將突破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作為重要工程,國內廠商攻克了減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統等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部分難題,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的趨勢逐漸顯現。
辛國斌表示,在核心技術方面,信息感知與導航、多任務規劃與智能控制等共性技術取得突破,仿生感知與認知、電子皮膚等前沿技術取得部分原創性成果。例如中國研發自供電軟體機器人,成功挑戰馬里亞納海溝,實現萬米海底深潛和驅動;“問天”實驗艙攜帶移動靈活、定位精準小機械臂,成功完成了艙外設備巡視測試。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肇雄認為,機器人技術加速融合迭代,成為科技創新重要“催化劑”。
“要瞄準前沿關鍵技術,加強機器人技術原始創新,以特定場景對機器人核心技術精準需求為牽引,深耕細分領域、專精特新技術,打造多門類專業化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陳肇雄說。
產業應用深度拓展
根據《報告》,世界機器人市場蓬勃發展,預計2022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513億美元。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7億美元,其中服務機器人65億美元、特種機器人22億美元。
當前,中國機器人產業迎來一個創新發展、升級換代的重要機遇期。此次的世界機器人大會突出了“機器人+應用場景”的特色。
記者注意到,針對服務領域的需求,京東、美團等企業推出了無人配送機器人;在特種機器人領域,最新四足機器人已經能夠順利爬樓梯,并穿越崎嶇地形,輔助消防員執行搜救任務;工業機器人也不斷應用到精密加工生產線上。
此外,一批骨科、腦外科、軟組織、口腔等手術機器人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亮相。這些“機器人醫生”大展身手,動作精細到可以在腹腔中進行微創手術,還能通過5G通信讓醫生異地操控機械臂完成手術。
據陳肇雄介紹,我國機器人產業覆蓋了從零部件整機到系統集成檢驗檢測全鏈條,在部分關鍵環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基本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形成了整機集成與創新應用優勢,在全球產業發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同時,機器人企業與行業用戶緊密合作,針對潛在應用需求、細分領域和特定場景聯合研發,形成一批先進實用的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
“比如最近國內機器人企業和用戶合作研發的獼猴桃授粉機器人,將授粉作業效率提高20倍以上,有效解決了因人工授粉效率低下而影響產量的問題。”辛國斌說。
完善倫理法規體系
當前,人機共融已經成為新趨勢,涉及到的倫理問題也成為會上焦點之一。
《報告》指出,要加強倫理道德規范研究,通過制定國家層面的機器人倫理準則和推進相關計劃,定期評估機器人新業態、新應用的倫理風險。同時要聯合世界各國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開展機器人倫理道德法律法規研究,確保機器人技術及應用趨利避害、健康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喬紅表示,人類對機器人有很多期望,從簡單替代到復雜替代,機器人從原來定義的“服務于人”逐步走向平等。
那么機器人和人類最好的關系是什么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天然指出:“最好是伙伴關系,宛如同類。雖然你是機器我是人,但是我們倆感覺好像是同類,不是一個人和一個機器在一起。這樣機器人能更好為人類服務,而不是統治人類。”
隨著技術進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之間的連接更為緊密,但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張鈸看來,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領域。在機器人的三大主要研究內容里,只有“智能控制”部分與人工智能有所重疊,“機器人要幫助人完成一定任務,而人工智能是用機器來模擬人類的智能行為”。
張鈸表示,即使是機器人智能還很低的時候,人類就已處在“危險狀態”, 機器人倫理治理已經從“遠慮”變為“近憂”,必須馬上著手解決。
“第一代人工智能主要是知識驅動,第二代人工智能是數據驅動,必須把這兩個方法融合起來,才有可能發展安全、可靠、可信的智能機器人。”張鈸說。
他認為,可以從技術層面研究新的倫理分析工具,做出更好的倫理分析結果預測,同時利用深度學習工作方法對道德、不道德的問題進行分析學習,最后用仿真模擬實驗解決機器人安全性和倫理治理問題。(記者 高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