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第四屆科學探索獎50位青年科學家上榜 今年增設了醫學科學領域獎項

2022-09-16 10:51:28 深圳商報

9月15日上午10點,第四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首位90后獲獎人誕生。今年增設了醫學科學領域獎項,進一步擴大了獎勵范圍。據悉,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由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聯合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

醫學科學領域5人獲獎

“降級”大腫瘤、探索多器官衰竭機理、預防蚊媒病毒傳染病、干細胞再生治療眼科疾病、開展中國最大食管癌隊列研究……此次5位科學家脫穎而出,成為科學探索獎醫學科學領域的首批獲獎人。他們致力于探索疾病的本質和規律,開發臨床診療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工作在科學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前線。

在5位獲獎人中,還包括2位既從事臨床工作、又從事科學研究的醫師科學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主任醫師、研究員蘇士成,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主任醫師、研究員呂奔。

“生命科學解答‘為什么’,臨床醫學在此基礎上還要回答‘怎么辦’。醫師科學家從事以臨床為導向和目標的科學研究,服務廣大患者的現實需求。科學探索獎正是激勵我們,將最原創的、‘從0到1’的科學發現,以臨床為出口不斷為人民服務。”蘇士成表示。

誕生首位90后獲獎人

本屆獲獎人的多元化面貌,折射出中國基礎科研的蓬勃發展和科研布局的不斷優化:50位獲獎人來自18個城市和地區,澳門、大連、沈陽、濟南首次出現獲獎人;自由申報的獲獎人占比30%(15位),也創下新高。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范宣梅在得知自己獲獎時,剛熬過幾個通宵。她負責強震誘發地質災害的機制與預測研究。四川瀘定6.8級地震后,她不斷提供自己的災害預測結果和受損房屋道路解譯數據,服務震后救援的“黃金72小時”。

范宣梅說,“很高興看到西部的獲獎人不斷增多,國家科研政策導向變化正在顯出成效。西部的大發展,必然持續涌現出科學問題,我們身處第一線,就要不斷解決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此外,今年誕生的首位90后獲獎人,是來自北京郵電大學的研究員王光宇。她說:“我正在科研起步階段,科學探索獎為年輕科學家提供了極大的激勵和認可,一方面讓我更安心,為從事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容錯空間,另一方面也讓我感受到更多責任,在未來一定要做出更不一樣的原創工作。”

誰“打招呼”誰出局

科學探索獎一直都是“科學家說了算”,評審務求客觀公正、風朗氣清。

而且,對評審過程中“打招呼”的行為采取零容忍的態度,誰“打招呼”誰就出局。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科學探索獎監督委員會主席錢穎一介紹說:“今年科學探索獎評審工作全過程嚴謹有序,對個別‘打招呼’的申報人進行了嚴肅處理。申報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影響評審工作的獨立、客觀和公正,一經查實,即取消當年參評或獲獎資格。”

據悉,在今年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有超過900位各國院士、30多所著名高校校長參與。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2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其中。(記者 袁斯茹)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