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再添“金融+公益+綠色”的創新模式探路。12月14日,在主題為“慈善與金融的鏈接”的中國平安大講堂上,由平安信托受托設立的“平安碳中和綠色金融發展慈善信托”正式成立,該慈善信托初始規模為590萬元。該信托的資金來源于平安普惠、平安租賃。
據記者觀察,在國家“雙碳”戰略下,慈善信托作為動員社會資本投資碳中和的有效載體,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公開資料顯示,慈善信托是以實現社會慈善事業為目的,并以全社會或部分社會公眾為受益人的信托。
按照規劃,作為國內首只碳中和主題慈善信托,“平安碳中和綠色金融發展慈善信托”包括但不限于資助、支持和推廣綠色低碳優秀項目;為倡導和普及綠色金融理念傳播組織開展相關領域公益活動;通過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補貼貧困群體使用清潔能源等。
平安集團品牌宣傳部總經理陳遙稱,此舉是加速慈善與金融的鏈接的一次深化嘗試。
那么,慈善信托究竟有何特征?又如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對此,平安信托家族信托高級投資副總監趙青解釋,信托產品具有制度與金融雙重優勢,可以增強慈善資金造血和慈善項目可續運作能力,并且具有制度性、靈活性、獨立性、保值增值、監督監管等獨特功能。本次聯合各平安集團子公司成立慈善信托,是響應“雙碳”戰略、支持落地平安集團綠色金融發展戰略,號召更多社會大眾為可持續發展貢獻自身力量的重要行動。
據悉,依托前述慈善信托的成立,平安普惠推出新的公益行動——“平安守護者行動-國家公園”項目,計劃第一年實現支持100位生態守護者及棲息地改造,守護1000個動、植物物種,守望10000平方公里土地。同時,平安租賃將借助前述慈善信托捐建光伏電站,為希望小學建設光伏屋頂,為貧困地區學生帶去綠色光伏能源和愛心公益課堂,運用信托收益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助理兼慈善研究中心主任黃浠鳴認為,金融機構要促進自身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助力國家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一以貫之地堅持和激發慈善新動能,更需要聯動更多社會公眾的參與和支持。
南都記者留意到,早在2002年平安信托就成立了國內首單公益信托,投資收益用于慈善事業。目前,平安信托慈善信托業務已覆蓋教育、扶貧、防災減災、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