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矯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詩人杜甫筆下的錦官城,即成都舊稱,位于現成都以南。如今,高速發展的現代化成都正向南拓展,一批高科技研發集群在這里鋪開建設。
研發集群之一的天府國際生物城,距成都母親河錦江最近處僅50米,規劃面積約44平方公里。已入駐的多家醫藥生物機構,日排放醫廢污水達一萬余噸。
在惠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時,解決好醫廢污水處理問題,使產業發展和生態美景二者兼得,是建設者們面臨的新課題。
7月14日,天府國際生物城花園式的污水處理廠內,監控儀表數字顯示,進水含總磷、總氮、氨氮依次為4.41毫克/升、35.55毫克/升和30.00毫克/升;出水依次為0.09毫克/升、3.58毫克/升、0.05毫克/升,完全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接近飲用水標準)。
錦江之畔的污水,是如何被“馴”化的?
待“馴”污水“野”性十足
高濃度氮、磷、硫、糞大腸桿菌……這些醫廢污水中的成分,曾令秦成龍“頭大”。2019年,年僅30歲的他被任命為中建二局天府國際生物城污水處理廠項目總工程師。
天府國際生物城給污水廠設定的指標十分苛刻:日處理污水5萬噸,達到Ⅲ類水質,成為所在濕地公園組成部分。
既是污水處理廠,又是公園。難!
沉淀池、半埋式地上置罐,無法滿足要求。最新的全地埋式污水處理技術,成為唯一選項。不僅地下治污,也要地上造綠。
有無現成模板?
經廣泛調研,設計團隊發現,類似項目或距江河遠,或排放標準低,多采用成熟的臭氧催化氧化技術。
兩相參照,錦江之畔項目三大痛點被精準找出:
——比鄰錦江,分解時間短,達標難度陡增。
——江邊地下,水位基本與河床持平,抗浮是關鍵難點。
——設計面臨新問題,以往采取的封路明挖法,對這座公園“城”絕不適宜。
站在清澈的錦江之畔,秦成龍一股倔勁上來:非把這里的醫廢污水“馴服”不可!
一“馴”污水分解時間短
比選多個分解方案,效果仍不理想。每過一日,設計圖紙就遲交一天。
“可否在氧化氫水溶液催化技術基礎上,加增紫外光?”心急火燎之際,一位水務專家的建議啟發了秦成龍。
不同配比,反復嘗試。一種三段式氧化系統高堿有毒污水處理工藝誕生,成功完成短時間分解目標,并獲實用新型專利。
若今后廢水量大,Ⅲ類排放標準能否做到萬無一失?
必須增設一道保險。
“很多植物根莖有凈化功能。”在一次“地上造綠”的設計研討會上,一位園林專家的發言引起了秦成龍的注意。
“美人蕉,能吸收二氧化硫、氯化氫以及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這段話,令設計團隊如獲至寶。美人蕉、鳶尾花、車前草等7種植物,迅速被納入設計。
此后,項目生產經理鄒兵多了一項工作——監種120畝花田。
這些花草,將移植到污水處理廠地面,既是生物城濕地公園花海組成部分,也是深度處廢流程之一。
二“馴”地下建筑浮力大
建造污水處理核心單元,解決抗浮是核心。全地埋,最深達20米,特別是汛期,更影響地下單元穩定。
采用普通錨桿穩固,每0.5平方米就需1根,且有離散性風險。設計一種高強穩固性的抗浮錨桿成為必選,這將創新結構建造力學計算。
“錨固整體穩定性、筏板基礎抗沖切等,計算似乎不精確,還需再做驗證……”面對外部專家接連提出的質疑,設計團隊反復修改、不斷求真,驗算前后長達數月。經過兩輪論證,最終完成計算書編寫。
相比普通抗浮錨桿,全新的預應力擴大頭抗浮錨桿技術實現標準化,抗拔力提高三倍,工程量節約50%。
三“馴”管道檢修明挖多
復雜管道中,四輪機器人靈活穿梭。顯示屏上,360度全景圖像清晰。
警示燈亮了!一處微小裂痕被機器人發現。地面操控人員通過遠程指揮,采用特殊材料進行填充和紫外光固化作業,圓滿完成內部修復。
這是天府國際生物城污水廠日常維修的一個畫面。
污水廠管網錯綜復雜,覆蓋建筑面積超100萬平方米,施工和后期維護是重要一環。減少“馬路拉鏈”,降低成本,成為共識。
何不采用智慧建造技術?
沒有應用先例,技術人員自己采集數據,創新聲波探測和管道機器人檢測修復技術。“就好比給管道做CT。”鄒兵說。
新技術獲“管道檢測機器人”等三項實用新型專利,將以往明挖1個月的工期,縮短至4天。
2021年9月1日,占地120畝的污水處理廠竣工投運,醫廢污水終被“馴服”。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
2022年6月10日,深圳市深圖醫學影像設備有限公司落戶天府國際生物城。“做這個選擇,是考慮到這里環境適宜,產業資源稟賦及各方面配套非常完善。”該公司董事長王益民說。
截至目前,天府國際生物城已累計引進各類功能性平臺109個,擁有國家級院士團隊4個、高層次人才團隊51個。超過7000名專業人才在這里創新創業,為護佑人民生命健康奉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