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馬愛平
(資料圖片)
8月24日—26日,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暨2022全國農業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活動在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召開。
記者發現,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先后引進了各類高端人才團隊超50個,包括趙春江、鄒學校、沈其榮、趙其國、李德發等近10個院士團隊,打造了全國唯一的集群式農業院士創新基地。
無人農場,讓種地智能又輕松
在湯泉農場數字大田,趙春江院士團隊將智能測控技術應用于農業機械,創新研發了無人農場技術系統,可實現水稻和小麥耕種管收等關鍵作業環節“無人化”作業。
“我們團隊研發的全流程集成式智慧農業系統,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讓種地成為了輕松又體面的工作。”2019年,趙春江帶領團隊在南京國家農創中心設立了院士工作站,成為首位入駐這里的院士。
如今,他牽頭組建的農芯(南京)智慧農業研究院,已搭建完成浦口數字鄉村大數據中心,打造出湯泉農場數字大田、綠豐源谷數字溫室、永寧聯合村數字漁場、星甸數字豬場等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把傳統農業拉上了“智改數轉”的快車。
“早上太陽升起來了,倉庫門自動打開后,無人駕駛農機根據大數據就能分析出農田作物生長和健康狀況,隨后自動判斷和進行相應的耕作、噴灑農藥、除草作業,完成后再自動回到停車場,全程可在線上操作。”趙春江團隊這樣描述無人農場。
數據顯示,引入無人農場技術系統后,湯泉農場農機作業效率提升了50%,水、肥、藥節約可達10%至15%,人工成本降低了30%至40%。除田邊雜草需要人工下地外,這里實現了耕、種、管、收“無人化”自主作業。
目前,來自南京國家農創中心的“農業物聯網+大數據”智慧農業綜合服務項目已覆蓋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多個農業大省,打造出3000多塊智慧試驗田,服務畝數超過1000萬畝。
院士團隊帶頭,多項農業成果轉化落地
去年,由鄒學校院士團隊研發的“新海青375青梗菜”,擺上了南京市民的餐桌。與傳統的上海青相比,新品種顏值更高、口感更好、纖維含量更低,目前已在多地推廣種植。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其榮長期從事有機(類)肥料和土壤微生物研究與推廣工作。“2020年9月,我們團隊入駐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后,著重研發木霉真菌生物(類)肥料,它們對更新果樹根系、提高果品風味與品質具有顯著效果,已在蘋果、桃、梨、楊梅、藍莓、草莓等作物上大面積推廣使用。”沈其榮說。
2020年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其國及其團隊與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共建功能農業新型研發機構——南京恒寶田功能農業產業研究院。“在趙其國院士指導和支持下,我們團隊在這里最先系統地開展了功能農業研究和產業化實踐。”該研究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蘇州研究院功能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尹雪斌說。
在南京國家農創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發和他的團隊成立了中農寵物營養研究院(江蘇)有限公司。該研究院還與入駐企業——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成立李德發院士工作室,在非常規原料數據庫運用、CG商品豬效益最佳營養參數優化、精準智能飼喂等方面發力。目前,該工作室研究的非常規原料已在多個養豬場運用,大大節省了生豬養殖的飼料成本。
僅去年,在南京國家農創中心簽約的科研成果轉化合同就達2054份。雜交小白菜新品種、田間播種機器人設備等多個科研成果在全國十多個省份推廣應用。
在這里,依托院士團隊的科研優勢,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功能農業、智慧農業……正在揮動“科技的翅膀”,精耕“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