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年年科普日,次次有新意。科學大普及,啟迪少年智。”9月17日,在2022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日主會場活動暨第五屆科普嘉年華上,受聘為“廣州市科學傳播大使”的華南理工大學原校長、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劉煥彬現場賦詩。20多年來,劉煥彬積極參加各種科普活動,他表示,希望繼續做好“科普義工”。
劉煥彬院士(左一)等受聘為“廣州市科學傳播大使”。主辦方供圖
“在《科普法》頒布實施20周年之際,2022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日活動暨第五屆廣州科普嘉年華,進一步營造了全市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社會氛圍,厚植鼓勵創新的科學素質沃土。” 啟動儀式上,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云端寄語。
小學生在展區體驗展品。主辦方供圖
主會場共設展喜迎二十大 “非凡十年”科技成就展、生態文明、灣區前沿、“四深”(深海、深空、深藍、深地)探索、鄉村振興、文明印記、數字互融、健康醫療、食品安全、科普未來等10大展區143個展位,集中體現我國取得的科技成就,及科技成果在促進發展、改善民生上的成效。
在科普微課堂環節中,眾多“硬核”科普輪番上演。華南農業大學劉成明教授帶來《我和脆蜜的故事》,為大家講述世界上第一個龍眼和荔枝雜交的新品種“脆蜜”的前世今生。廣東省臍血庫專家帶市民見證《神奇的液氮魚復活》“奇跡”。
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于今年6月22日首航。紀錄片《夢起深藍》拍攝記錄的航行真實畫面、點滴感人故事在科普日主會場首發。
活動現場,廣州科技傳播聯盟首批科學傳播大使、廣州科普研究智庫首批專家獲頒聘書。活動還向2022年廣州市科普工作優秀單位、優秀科普工作者和優秀科技志愿者代表授牌。
本次科普日活動由廣州市科協、廣州市委宣傳部等19個單位聯合舉辦,將持續到9月21日。活動期間,廣州將在全市范圍內組織學會、企業、學校、科研院所等187家單位和機構,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218場次。并組織廣州地區符合開放條件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企業、各級科普基地、廣州科普旅游項目承擔單位、各成員單位和各區所屬科普資源單位共97家,免費向市民開放。全市11個區同步開展全國科普日活動。同期還將舉辦“云上科普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