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8時,有著“世界級挑戰性工程”之稱的汕頭海灣隧道,在萬眾矚目下正式通車。這條城市發展的新“大動脈”,將實現汕頭南北兩岸全天候通行,將駕車跨海時間縮短至6-8分鐘。
突破交通瓶頸
開啟全天候“穿海”之旅
據隧道工作人員介紹道,汕頭海灣隧道初步設計總投資約57億元,全長6680米,采用一級公路技術標準,設置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60公里。該項目起于北岸龍湖區天山南路與金砂東路交叉口,沿天山南路往南,依次下穿長平東路、中山東路,在華僑公園東南角入海,然后穿越蘇埃海灣,在南岸汕頭市跳水館西側200米處上岸,終于虎頭山隧道口。南岸通過南濱南路互通立交與南濱南路聯通,并與虎頭山隧道對接,直通濠江主城區。
對于汕頭市民來說,最直觀的利好消息就是“跨海”時間大大縮短——作為汕頭內海南北兩岸的過海新通道,海灣隧道內全程駕車僅需6-8分鐘,而由汕頭北岸到達南岸新城的耗時也從此前的40分鐘縮短為10分鐘,打破需要繞行礐石大橋、海灣大橋才能進入南濱新城的局面,并且免費向市民開放。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隧道南岸出入口,濠江虎頭山隧道將與汕頭海灣隧道同步開通。“目前我們率先完成虎頭山隧道至磊廣大道的工程建設。”虎頭山隧道項目工程部主管陳佳裕表示,該項目通車后,濠江主城區車輛可以從與磊廣大道連通的磊廣高架橋匝道橋進出主線高架橋,濠江主城區可在10分鐘內通達南濱片區和中心城區北岸。
打造文旅地標
助推“一灣兩岸”建設
南岸為幕、海灣為框,霓虹燈起,漫天星輝。進入隧道之前,在南岸汕頭市游泳跳水館西側、北岸的華僑公園東南區域,兩個流光溢彩、現代感十足的風塔格外引人注目。
南岸風塔設計緊扣“海絲門戶”主題,采用現代形構手法,扭轉著曼妙身姿,恰似海綿與絲綢的波紋和柔美;而北岸風塔則“刻”畫歷史,融合汕頭傳統民居建筑特征,提取了汕頭僑鄉民居中西合璧的柱子風格,形成帶柱身豎向凹槽的蓮花柱形式……南北兩個風塔遙相呼應、動靜結合,其過人顏值和燈光秀活動也使其逐漸成為汕頭海灣隧道標志和休閑觀光好去處。
值得關注的是,這兩座風塔不僅是顏值擔當,更是隧道空氣流通的關鍵。據工作人員介紹,兩座風塔與隧道內配置的6組共24臺射流風機組組成隧道的“呼吸系統”,利用風機,風塔將新鮮空氣送入隧道內,并將隧道內汽車廢氣排出隧道。
近兩年來,汕頭南岸逐漸成為潮汕地區多地市民周末游、親子游的熱門選項。全天候通車的汕頭海灣隧道,無疑將為汕頭南岸引流更多人氣,為南濱片區打造集山、海、城為一體的宜居宜業宜游新城又邁進一步。中信汕頭濱海新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汕頭市蘇埃通道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肖觀平介紹,將借此機會,加強文化品牌建設,形成以“文化+”為特色的新發展格局,打造潮文化和僑文化的高地。
突破技術壁壘
開啟跨海隧道建設新篇
南岸的管控中心,是汕頭海灣隧道交通系統的大腦。
在汕頭海灣隧道管控中心內,海灣隧道綜合監控平臺上共有視頻監控、交通檢測、環境檢測、信息發布、火災報警、隧道通風、隧道照明、隧道水泵、緊急電話及廣播等九個子系統,這九個子系統守護隧道安全、平穩地運行。
據介紹,工作人員不僅能通過128個攝像頭,全天候實時掌握隧道內的交通狀況,還可以憑借著系統數據,準確掌握消防、通風等情況,一旦發生事故,能第一時間利用信息發布系統聯系相關單位到現場處理。為通車后的隧道交通安全保駕護航。
作為國內首座地處8度地震烈度區的大直徑盾構海底隧道,目前國內首條采用超大直徑盾構穿越復雜地層、綜合難度最大的大直徑盾構法海底隧道之一……汕頭海灣隧道被譽為“世界級挑戰性工程”。汕頭海灣隧道通車不僅串起了海內外潮人全天候海底穿行南北兩岸的夢想,更承載了無數專家、參建人員的心血和期待,掀開了我國跨江越海隧道建設的新篇章。汕頭市蘇埃通道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經理石曲介紹,海灣隧道工程的難題給隧道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隧道施工方式、建造工藝等都進行了創新和突破。(蟻璐雅曾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