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未來正文

天天快播:我國節水進入4.0時代 未來之路該如何走

2022-11-17 20:27:31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相關資料圖)

“當前,我國節水開始進入4.0時代,也即‘數字’階段,通過信息流和業務流的整合融合來提升水流的功效,成效顯著。”11月17日,在首屆全國節水創新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說。

數字顯示,2021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2年分別下降45%和55%,用水效率大幅提升。

王浩介紹,我國節水工作經歷了3個階段:1980年-2000年是1.0時代,以微觀行業工程技術節水為主;2000年-2015年是2.0時代,除了微觀技術節水,強化了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再就是2016年-2020年的3.0時代,包括了生產、消費、貿易的全口徑節水。

“盡管用水效率提升顯著,但不得不說,我國用水整體仍較低效。”王浩坦言。

用水低效的幾種表象

近年,通過全國范圍內推進節水工作,在用水總量微增長的情況下,我國水資源供給支撐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但與水安全形勢需求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比,我國當前的節水工作不均衡、不充分、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王浩強調。

在王浩看來,我國用水低效有以下幾個類型,分別是結構型、技術型、意識型和管理型。具體來講,結構型低效主要是指產業結構、種植結構等經濟結構和類型與水資源條件不匹配,以不可持續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支撐高耗水、低附加值的用水需求。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會高達70%,甚至超過80%似乎已經是主要發達國家的“標配”;而2020年,中國第三產業占比為54.5%。

技術型低效主要是指用水工藝、設備、器具等技術及應用水平偏低,與先進用水水平相比是一種低效。王浩認為,技術型低效的最大問題是節水技術推廣不足,從生活節水看,以馬桶器具為例,采用直排式取代虹吸式排水設計,達到同樣功能的節水馬桶每次用水只有1.4升,比國家標準可節水4.6升,節水77%,比國家一級水效還節約2.6升。“但遺憾的是,并沒有大規模推廣。”王浩說。

再就是意識型和管理型低效,公眾對節水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用水浪費的行為。而監管部門又因管理措施、手段、機制、監管等不到位,因管理粗放而導致用水低效。

“這就造成我國用水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用水效率與國際先進國家和地區仍有差距。”王浩說,2017年我國萬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570m3,是掌握數據的60個國家平均水平的1.1倍,是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2.5倍。北京市和天津市代表國內較高用水水平,其萬美元GDP用水量分別為101m3和93m3,優于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距先進水平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還有一定差距。

節水推進應因地制宜

王浩認為,用水低效只是表象,背后有著深層次原因。如部分用水低效表象與差異化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2020年西北5省畝均灌溉用水量為463m3,明顯高于全國平均值,被認為水資源“浪費”嚴重。但并未考慮當地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種植相同作物、采用相同節水設施,畝均灌溉補水量仍顯著高于其他地區,一定程度造成“水資源低效”的表象。

“同時,節水成本與收益倒掛,缺乏經濟激勵機制,內生動力不足。”王浩說,如浪費水資源的違法成本低,懲罰力度弱,不能真正構成對行業和企業的監督警示作用。

究竟該如何推進節水工作?王浩建議,總的來講,應遵循規律,因地制宜。強化經濟發展適水評價,將節水作為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優化產業布局的新動能。完善適水評價技術方法,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將適水評價納入規劃水資源論證的內容當中。

關鍵是推廣先進適用節水技術與工藝。重點開展水肥一體化精準精量灌溉控制、工業高效冷卻與循環利用、廢(污)水分級分質處理回用、通用高精度管網漏損監測、灌溉用水簡便通用測量、海水淡化反滲透等先進技術及實用設備研發。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節水管理深度融合等。

“同時,要深化行政管制和市場調節‘兩手發力’。”王浩表示,要深化水資源稅費改革,完善有償使用制度,大力推進水價改革,發揮水價對節水促進作用,切實完善并落實節水稅收優惠政策等。

上一篇:
下一篇:

關鍵詞: 未來之路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