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未來正文

環球關注:“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論壇閉幕并發布“澳門倡議”

2022-11-18 17:37:08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慶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50周年——“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論壇于11月17日在澳門閉幕,并發布了《關于海上絲綢之路保護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倡議》。


【資料圖】

論壇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50周年為背景,以“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聚焦海絲遺產的保護科學與技術、當代價值與意義、公眾參與和社區發展、可持續利用及保護交流與合作等議題,對海絲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學術研究前沿及未來發展方向等進行探討交流。

論壇閉幕式上,在廣泛征集海絲聯盟城市、海內外專家學者、海絲文化遺產海外城市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從深化國際合作、夯實學術基礎、推動申遺進程、加強保護能力、充實專業隊伍、提升數字化水平、探索活化利用等七方面凝聚共識,發布了《關于海上絲綢之路保護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倡議》,該文件將對國際業界共同推進并深化相關工作發揮重要指導作用。

此次論壇是國家文物局慶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頒布50周年主場活動,旨在回顧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發展歷程,總結經驗和挑戰,抓住時代機遇,繼往開來,共謀新篇。同時以此為契機,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跨國申報世界遺產的既定目標。

附:《關于海上絲綢之路保護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倡議》

海上絲綢之路是在公元前2世紀至19世紀中后期蒸汽動力取代風帆動力前的漫長時段里,古代人們借助季風與洋流等自然條件,利用傳統航海技術溝通世界中低緯度主要海域及沿海地帶,開展多領域交流的海路網絡。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遍布的遺產,反映出長達兩千年的古典風帆航海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之間積極而深遠的相互影響,特別是在宗教信仰及建筑、生活習俗、生產技術等方面,展現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跨海交流,具有鮮明的歷史、藝術、科學以及文化、社會和時代價值。

2022年11月16日至17日,“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論壇在中國澳門召開。我們,來自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葡萄牙、美國、孟加拉國等國家和地區,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國際遺產機構的代表,來自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代表,共計100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參會代表就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與價值、保護與利用、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等話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形成了如下共識。

我們回顧,20世紀80年代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的“對話之路”項目,激發了國際層面對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人類共同文化遺產概念和價值的認知。2008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文化線路憲章》的發布,有力引導了大型文化線路的價值認知和聯合申遺機制。2014年“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注入信心、提供借鑒。2017年在倫敦召開的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國際專家研討會,2019年在澳門召開的海上絲綢之路研討會,以及各國近年來陸續召開的海上絲綢之路學術會議,均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協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認為,在歷史、考古、文物保護、人類學、社會學、城市研究、生態研究、海洋研究等領域,已形成了豐碩的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的新的考古發現,不斷提升的文物保護科學技術手段,不斷革新的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海上絲綢之路未來的保護與研究提供了學術資源。

我們也看到,當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巨大挑戰。對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和價值認知不充分,遺產保護管理不系統,由城市擴張帶來的人為沖擊,由氣候變化、海岸線變遷等自然因素帶來的保護壓力,都使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面臨保存危機。

因此,將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并加以妥善保護、有效管理、活化利用,將極大推動沿線各國家、族群、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共同守護屬于全人類的海洋相關遺產。

為此,我們共同發出如下倡議:

第一,深化國際合作。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個復雜交通網絡,涉及的地理空間覆蓋了大半個地球,關聯著人類近兩千年歷程中多個特質鮮明的文明板塊。今天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研究,也應該由全世界共同開拓。國家政府、學界、民間團體都能在其中發揮作用。

第二,夯實學術基礎。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學術體系不斷完善,構建對話交流平臺,共享最新成果。解析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現實,建構海上絲綢之路整體價值論述,厘清海上絲綢之路各組成部分的地位與作用。

第三,推動申遺進程。鼓勵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同推動海絲概念性文件和主題研究,并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積極參與及提供技術指導,確定申報技術路線和操作框架,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相關遺產地申報世界遺產提供基礎支撐。

第四,加強保護能力。聯合開展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搶救瀕臨消失的遺產;吸納海洋學、環境學、氣候學等自然學科最新成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海洋變遷,開發使用高科技、環保的保護材料與方法。

第五,充實專業隊伍。通過舉辦研討會、培訓班等方式,帶動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與保護管理工作的能力建設;尤其鼓勵青年學者參與海絲保護發展事業,使相關研究和實踐持續深入,緊跟時代發展。

第六,提升數字化水平。開展遺產信息數字化采集和分析,推進數字化檔案建設,建立海上絲綢之路考古、歷史、人類學等研究文獻數據庫,搭建網絡平臺,推動資源共享。

第七,探索活化利用。增強海上絲綢之路遺產的活化利用水平,帶動海絲遺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與社區更新,推動海絲價值推廣、知識普及和精神引領,提升展覽展示闡釋水平,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賦權當地社區參與遺產保護與管理,發掘保護傳承傳統知識,守護民間記憶。

我們期待,在共同價值框架下,通過形成廣泛的研究與保護合力,為更多的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福祉;以申報世界遺產為契機,推進面向全球海洋遺產的富有持續活力的學術研究和保護實踐,為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共同譜寫新的華章。

上一篇:
下一篇:

關鍵詞: 國際文化 絲綢之路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