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康?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11月29日23時08分發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將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由費俊龍擔任指令長。
費俊龍參加過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鄧清明和張陸都是首次飛行。
(資料圖片)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此次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六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建造階段最后一次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將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任務主要目的為:驗證空間站支持乘組輪換能力,實現航天員乘組首次在軌輪換;開展空間站艙內外設備及空間應用任務相關設施設備安裝與調試,進行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進行空間站日常維護維修;驗證空間站三艙組合體常態化運行模式。
按計劃,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這是中國空間站目前最大的構型,總質量近百噸。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將迎來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來訪對接,計劃于明年5月返回東風著陸場。
目前,空間站組合體狀態和各項設備工作正常,具備交會對接與航天員乘組輪換條件。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和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產品質量受控,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地面系統設施設備運行穩定,發射前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計劃于一周內完成在軌輪換任務,返回東風著陸場。
圍繞公眾對本次任務的更多關注與好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進行了詳細介紹。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中,航天員系統承擔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有哪些難點?
空間站飛行任務,航天員在軌飛行時間長、操控難度大,對訓練和研制都提出了巨大挑戰。一是航天員選拔訓練要求高。航天員需全面具備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維護維修、艙外作業、空間應用、科學試/實驗,以及空間站監控和管理能力;而且,長期飛行中應急事件概率增加,各類應急與故障情況下的應急救生、緊急撤離、應急待援、故障處置等艙內、艙外應急操作,對航天員應急處置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要求。訓練科目多、技術難度大。二是出艙活動技術極其復雜且高風險。實現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是核心關鍵。出艙活動涉及人(航天員)、服(艙外服)、艙(氣閘艙)、機械臂等要素,航天員系統承擔了人-服系統研制任務,成為整個出艙活動的制勝核心焦點。神十五任務出艙活動出艙程序復雜且風險高,航天員需要熟練掌握新型艙外航天服、天和節點艙、問天氣閘艙、機械臂等設施設備的操作技能和應急故障處置方法。神十五任務在6個月內要完成4次出艙活動任務,并且節點艙與問天實驗艙跨艙線纜連接等艙外作業任務復雜,操作難度大,對航天員體能儲備和艙外作業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神十五任務航天員作業位置范圍較廣,在三艙均有作業點,對航天員自主應急返回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航天員在軌健康保障技術難度大。針對不同任務時段,需要優化完善醫監模式,全方位、高效監測評估航天員在軌身體情況,在持續優化航天員在軌鍛煉、應急醫學處置,以及長期飛行返回后恢復等方面,對健康保障提出了很大挑戰。四是航天員在軌生活保障技術難度大。在資源有限條件下,做好衣食住行全方位保障,提升空間站宜居性,需要配置營養均衡、品種豐富、口感良好、長保質期的航天食品,以及方便高效的食品加工裝備和垃圾處理裝置,特別是優化長期在軌個人衛生處理方式。五是乘員產品研制技術難度更高,既要實現產品技術先進性,更要確保產品在軌10年的安全性、可靠性等等。六是醫學和工效學要求與評價難度大。面向全新的空間站長期飛行任務,空間站構型在變化,由一艙兩船,到一艙三船,到兩艙兩船,再到兩艙三船,最終到三艙三船的運行模式、科學載荷的梯次上行以及全新的環境控制模式,需要探索相關環境醫學要素的特點規律,合理解決評價困難,研究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各系統的產品種類多、界面類型多、使用模式復雜,且不同系統、不同產品的界面與航天員操作相容性難度大,需要強化完善工效學評價技術體系,推動解決空間站研制中重大工效問題。
首次實施乘組在軌輪換。面臨以下挑戰:一是在軌資源的優化保障。6名航天員駐留在空間站狹小環境內,合理分配睡眠區、廚房、衛生區,以及鍛煉裝置等資源,確保有限的空間、設備、物資能夠實現高效的保障。二是工作計劃管理與協調。統籌兩個乘組工作計劃安排,避免工作項目時間、空間和設備使用上沖突;針對一個乘組撤離準備、一個乘組進駐適應期,需加強每日工作計劃管理,確保乘組間工作有序交接。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的3人乘組是如何選定的?主要執行什么任務?執行幾次出艙活動?
根據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及建造階段的飛行任務規劃,以及每次飛行任務特點需求,結合航天員隊伍選拔訓練實際情況,按照“新老搭配”等選拔原則,從思想政治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訓練成績等多方面進行統籌評價,選拔確定了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
神舟十五號乘組進入空間站,與神舟十四號乘組共同駐留組合體6天左右,實現空間站在軌乘組輪換。在空間站組合體內駐留約6個月,執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定期監測、維持和評估自身健康狀態,實施物資管理和廢棄物管理,參與平臺設備巡檢測試;開展機械臂操作試驗、組合體緊急撤離等在軌演練,完成空間站組裝建造,開展一系列空間科學研究等。神舟十五號初步安排4次出艙活動,完成空間站跨艙線纜支架、擴展泵組、暴露平臺支撐桿等安裝工作。
6人乘組共處時間,工作生活怎么調配?
乘組輪換期約6天左右,原則上兩個乘組按照各自任務和計劃開展在軌工作,神舟十四號乘組重點開展返回前準備工作,神舟十五號乘組重點進行狀態設置和在軌環境適應,在輪換期結束前完成工作交接;生活方面,在軌配置了兩套廚房設備,可同時進行進餐準備,根據空間大小選擇一起進餐或分場所進餐,兩乘組可分享食品;此外,兩個艙段配置了兩個衛生區、六個睡眠區,均可獨立使用。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中,航天員在軌駐留要做哪些空間科學實驗?之前的科學實驗有什么進展或成果嗎?
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中將全面啟用三艙科學實驗機柜,實施材料科學等空間應用實驗、長期失重對航天員健康的影響與防護技術研究等航天醫學實驗、液態金屬空間熱管理等航天技術試驗、運動特性及操作力等人因工程技術研究等各領域/系統的實/試驗。
之前的科學實驗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豐碩成果,許多實驗還在接續開展中。
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中,航天員在軌駐留要面對的困難與挑戰有哪些?
對神十五乘組航天員來說,這是他們首次長期在軌飛行。最大的挑戰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身體素質的挑戰。健康的身體和旺盛的精力才能確保航天員在軌長達半年左右的工作與生活。長期失重環境對人體肌肉、心血管功能等影響的累積效應顯著增大;出艙活動任務對航天員上肢力量有特殊要求等等。整個載人航天飛行過程中,航天員要經歷超重、振動、噪聲、失重、旋轉、沖擊等多種工況,健康的體魄和足夠的體能儲備才能耐受和適應這些特殊環境因素,才能在這些環境條件下完成艱巨的操控任務。乘組航天員的年齡較大,身體素質將面臨重大考驗。二是心理素質的挑戰。航天員長時間工作生活在狹小環境、隔離、振動、噪聲、睡眠不足、身心負荷過重等因素之下,容易出現煩躁、易怒、抑郁等不良情緒;交會對接、出艙活動等關鍵環節,以及各種應急情況處置,要求航天員必須保持冷靜、沉著、果敢。國外長期載人航天過程中,發生過一些心理問題,值得我們高度警醒。特別是乘組輪換期間,2個乘組6名航天員同時在空間站有限的空間內開展各項不同的任務,相互支持配合。三是知識技能的挑戰??臻g站任務對航天員提出的十項基本能力要求,艱巨復雜的出艙活動、在軌設備安裝維護、在軌試/實驗任務,以及多艙段監視管理等任務對航天員知識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
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進駐空間站后,再生生保系統會有哪些難點?
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進駐后,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尚未撤離,屆時兩個乘組將共同在軌生活一段時間,環控生保系統的處理量由三人提高為六人,需要調整工作模式以滿足最大需求,將進一步檢驗環控生保系統支持人體代謝的最大能力。同時,輪換期間空間站構型為三艙三船最大模式,將檢驗環控生保系統對整站最大構型下的多艙段支持能力,全面檢驗空間站環控生保系統的全負荷運行能力。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前期已通過地面組合體載人模擬試驗,完成了各種代謝負荷工況下環控生保系統功能的考核和性能的驗證,以再生生保系統為核心,輔助少量非再生消耗品,完全具備乘員輪換期間6人同時在軌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