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11月28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公布。
“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方式快速發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相關產業不斷壯大,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明顯上升,但大量縣級地區包括縣級市生活垃圾清運量小,不具備建設規模化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的條件,生活垃圾處理以填埋為主,存在較大隱患。”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介紹該文件出臺背景時表示。
《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縣級地區基本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體系,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具備條件的縣級地區基本實現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全覆蓋。
這份文件明確了加強縣級地區焚燒處理設施建設6方面19項重點任務。在加快健全收運和回收利用體系方面,《指導意見》提出,科學構建與末端處理能力相適應的縣級地區生活垃圾分類方式,并相應配備生活垃圾投放設施,避免出現“先分后混”。
《指導意見》還提出,推動技術研發攻關。針對小型生活垃圾焚燒裝備存在的煙氣處理不達標、運行不穩定等技術瓶頸,形成亟需研發攻關的小型焚燒技術裝備清單,組織國內骨干企業和科研院所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開展研發攻關,重點突破適用于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垃圾焚燒需求的100噸級、200噸級小型垃圾焚燒裝備,降低建設運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