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史詩
“人體大約有2萬個基因、40—60萬億個細胞,腸道微生物細胞數量是人體細胞數的10倍。在不同的個體中,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每個物種的豐度,受地理、飲食、生活習慣、年齡、宿主遺傳等因素影響。”近日,在“基于多學科視角的‘腦—腸—微生態’前沿與技術”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任劉雙江介紹,分析已有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數據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大約有5000—6000種,一個健康人腸道中大約有200—500種微生物。
【資料圖】
也就是說,人體腸道內寄生著大量微生物,這些腸道微生物群,影響著人類肥胖、自身免疫甚至精神疾病。
為什么要研究腸道微生物
在過去的10年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腸道微生物的平衡對維持人體健康起到重要作用?!澳c道微生物移植可將特定疾病表型從人傳遞到動物,表明腸道微生物是疾病的重要調節因子。”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謝鵬說,雖然基于動物實驗的發現是否可以應用到人類,還需進一步研究,但解析腸腦軸相互調控關系,可以極大促進基于腸道微生物開發神經疾病的診治新策略。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魏瑋認為,微生物組在腸道與大腦的交流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神經元、內分泌、免疫信號等介導了腸道微生物、中樞神經系統與腸神經系統之間的交流,這些平行且相互作用的通路構成了復雜的“腦—腸—微生態”通訊矩陣。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22年世界精神衛生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約有9.7億人患有精神疾病。大量臨床和臨床前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組成改變與多種神經、精神疾病有關,如帕金森病、自閉癥、阿爾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等。
“腸道菌群失衡可能通過腦—腸—軸影響神經發育的不同階段。通過跨年齡結構的自閉癥隊列研究發現,自閉癥患者腸道菌群發育軌跡呈現明顯漸進式偏離正常發育軌道。”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劉星吟透露,通過多種自閉癥小鼠模型,其團隊證實遺傳變異和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在自閉癥發病機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生命早期監測腸道菌群的結構與神經發育的關聯特征,對探尋自閉癥的發病機制和診療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臨床價值。
中醫藥診療正發揮重要作用
一直以來,中醫理論以整體觀為基礎,對于胃腸道癥狀與精神情志間的關系早有認識,辨證論治又體現了精準醫學與個性化治療的特點,對于解決功能性胃腸病等復雜疾病具有一定臨床優勢。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中醫藥可以通過調節‘腦—腸—微生態’中腸道免疫炎癥、內分泌等關鍵環節發揮作用,腸道菌群作為中醫藥治療的潛在靶點,具有很大的挖掘潛力?!蔽含|介紹,其團隊通過中藥辛開苦降調樞法可同時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精神心理狀態與腹部不適。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榮培晶認為,近年來,針灸腦腸效應研究集中在針灸調節各種疾病模型的腸道菌群及腦腸肽,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炎癥性腸病、帕金森病、糖尿病狀態下的胃輕癱等?!把芯堪l現,針灸通過免疫、內分泌及迷走神經等途徑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能夠降低免疫炎性反應,平衡腸道內環境,促進腸腦雙向調節,改善相關疾病?!睒s培晶說。
“不過,針灸腦腸效應相關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睒s培晶坦言,一是目前關于針灸結合腸道菌群的研究多是相關性研究,二者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還有待確定;二是目前借鑒腦腸軸研究模式開展的各項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思路較為單一,研究方法較為簡單,并不能很好體現針灸價值。
總體來講,“腦—腸—菌”是腸道微生物宿主互作研究領域的熱點,也是生命科學領域的交叉前沿。對此,劉雙江建議,加強精神疾?。ɡ缱蚤]癥、抑郁癥等)和神經退行性疾?。ɡ绨柎暮D?、帕金森綜合征)腸道微生物菌株的分離培養,開展疾病宿主來源菌株與健康宿主來源菌株的生物學特性和對宿主疾病進程或者健康維護的比較研究,在菌株水平上揭示“腦—腸—菌”互作機制,發展疾病診斷和干預治療的新技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