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
《科學報告》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如果狗狗在幼崽期和青春期食用由非加工肉類、人類剩菜和生骨頭組成的飲食,或能預防成年后的胃腸疾病。研究結果對保障寵物狗的腸道健康具有借鑒意義。
一只名叫“萊拉”的寵物狗在把一個雞腿當零食吃。
圖片來源:《科學報告》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科學家研究了狗狗在生命早期的飲食與狗主人報告狗狗長大后出現慢性腸道炎癥的關聯。慢性腸道炎癥是一種長期持續的腸胃問題,特點為腹瀉、嘔吐和減重。狗主人報告了他們在狗狗幼崽期(2—6個月大)和青春期(6—18個月)給狗吃的食物種類和頻率,隨后科學家展開分析。
團隊發現,與食用深加工的粗磨狗糧相比,如果狗狗食用非加工肉基飲食(包括生紅肉、內臟、魚肉、雞蛋和骨頭,也包括蔬菜和莓果)或是人類剩菜,那么狗狗長大后出現慢性腸道炎癥的可能性會小很多。在幼崽期,非加工飲食和剩菜分別能將炎癥風險降低22.3%和22.7%,而深加工飲食會讓風險增加28.7%。在青春期,非加工飲食和剩菜將風險降低12.7%和24%,而深加工飲食使風險增加14.6%。
此外,每周讓幼崽吃幾次生骨頭或軟骨能使風險降低33.2%,一年里喂食幾次莓果也能將風險降低28.7%。不過,每天給幼崽吃經過加工和化學處理的牛皮磨牙棒與慢性腸道炎癥風險增加117.2%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