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記者從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首次發現了家蠶綠繭形成的原理,并由此揭示了繭色演化的遺傳基礎。這一成果已在國際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線上發表。
家蠶的天然繭色可分為三大類:一、不含或含有微量色素的白繭;二、由類胡蘿卜素沉積形成的黃紅繭,如金黃繭、肉色繭、粉色繭等;三、由黃酮類化合物沉積形成的綠繭。實驗人員介紹,經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實驗后,他們在蠶體中發現了一簇糖轉運蛋白編碼基因,這一簇基因協同參與家蠶體內黃酮類化合物的吸收。
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 鹿亞如:而我們最近發現的這個糖轉運蛋白(編碼基因),就像是安裝在蠶體內一道道可以讓黃酮類化合物通過的門,讓色素可以順利通過,然后積累在蠶絲里面,這樣吐出來就是綠色的繭了。我們把它加工成蠶絲以后,它依然可以保留綠色的顏色,不需要染色的。
解析綠繭形成的原理,對選育高品質、高附加值的新型蠶品種具有重要意義。黃酮類化合物對人體健康也起著重要作用,家蠶綠繭形成原理的研究結果,也對黃酮類化合物在動物及人體內的吸收利用研究上具有參考價值。
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博士生導師 童曉玲:第一個我們會利用我們找到的控制綠繭的這一串基因來做分子育種,為我們的蠶業培育更優質的天然綠繭的蠶品種,第二個方面我們希望利用黃酮這一類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幫助的化合物,來創制素材,比如黃酮能夠抗炎、促進傷口愈合,它能夠降血脂、止痛等,那我們會利用這樣的一些優點,開發我們天然的綠繭,把它作為一些更有功效的組織工程材料,或者是醫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