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宋迎迎 通訊員 修江敏
3月3日,青島地平線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姜波帶領青島地平線農民田間學校的30名學員,從教室走到田間大棚,查看彩椒、西紅柿等大棚蔬菜的長勢情況,他們特別邀請了青島農業大學植保教授李敏和農大土壤專家孟祥霞教授跟蹤服務,走訪了8家蔬菜種植戶,田間“問診”, 現場“開方”。
李敏教授和學員們在劉偉麗的大棚里查看西紅柿的生長情況。修江敏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青島市的菜籃子基地,青島市即墨區移風店鎮是聞名山東省的蔬菜重鎮,這里水質好、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有種菜的傳統。
身為移風店鎮黃戈莊村的農民,20年前,姜波與丈夫吳法春就建起了溫室大棚,探索種植瓜果蔬菜,并成立了“青島地平線蔬菜專業合作社”,這個合作社每年利用互聯網賣菜10000多噸,價值1300多萬元,帶動了當地500多名農村經紀人和周邊4000多名農民種菜致富,把蔬菜銷售到了全國各地,還出口到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姜波創建的“青島地平線蔬菜專業田間學校”以服務農民為中心,以田間地頭為課堂,嚴格對照“五有”標準,規范培訓教學活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孟祥霞和李敏教授在吳子銀的西瓜大棚里查看苗情 。修江敏攝
“把農業專家請到田間地頭為農民授課,發展高效農業,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免費傳授科學種菜知識,免費提供培訓場地,免費提供實訓基地,為農民創業打下了基礎。”姜波說,從2016年開始承擔了職業農民培訓任務,開展農村技能培訓、實訓和創業孵化等工作,帶領更多農民創業致富。目前,共舉辦“新型職業女農民”等培訓班36期,每期2個班,每班50人左右,培訓了來自即墨區移風、田橫、段泊嵐、藍村、大信、田橫度假區等6個鎮街的300余個村莊的3000人參加學習,培養出300多個“科技示范戶”。
“青島地平線蔬菜專業田間學校”通過不斷與國內各大院校和國際國內大種苗公司合作,每年引進新品種新技術10多項。姜波介紹,先后引進黃瓜、西紅柿、青椒等新品種21項,健全“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培訓技術—輻射帶動”推進機制,提升了學員綜合素質,增強了科學種菜能力,使畝產蔬菜增收3000元以上。
記者了解到,“青島地平線蔬菜專業田間學校”推廣的“白菜—西紅柿—蕓豆”“土豆—青椒—蘿卜”等一年3茬種植新技術,使畝產平均增收6000多元,單個大棚年收入超過7.6萬元,比以往翻了三番。這項技術推廣到周邊10余個村莊的300余名菜農,600余個蔬菜大棚,戶均增收1萬多元。
姜波表示,這次培訓由課堂教學改為到走訪蔬菜種植戶,田間“問診”、現場“開方”,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青島誠一合作社董亮管理著60個溫室大棚,種有黃瓜、西紅柿、茭瓜等蔬菜。在大棚里,李敏教授發現西紅柿的葉子上有斑點,李教授結合目前種植戶大多種植西紅柿和西瓜的情況,為大家講解了春季大棚葉菜易發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和管理方式。
在移風店菜農吳子銀家的大棚,孟祥霞老師查看了彩椒長勢,給予肯定和贊揚。西瓜苗棚是新建大棚,吳子銀缺乏技術,第一批西瓜苗打藥燒死了,第二批西瓜苗栽上半月了,也不扎根,孟祥霞教授查看之后,建議用菌肥灌西瓜幼苗根。
學員們走進了董亮的蔬菜大棚,詳細察看西紅柿的生長情況,就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進行指導,提醒要及時關注天氣變化,做好蔬菜大棚的保濕保溫工作,最大限度減少降溫帶來的損失。
孟祥霞和李敏教授在董亮的蔬菜大棚里查看西紅柿的生長情況。修江敏攝
在蔬菜種植戶村民的過程中,教授們發現西紅柿出現空洞果和裂果現象,給大家講解了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為西紅柿噴灑調節劑濃度過高。專家建議噴灑調節劑時濃度一定要稀釋到標準,不要重復使用,保證西紅柿的質量和品相。同時,在病蟲防治的過程中,要遵循“適當、低毒、零殘留”的種植原則,加大物理防治的力度,盡量減少農藥防治,保障蔬菜的質量安全。
“現場教學豐富多彩,學員們收獲滿滿,讓大家對今年的蔬菜種植充滿了信心。”董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