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科技日報記者?劉昊?王延斌
長期深耕芒果產業,跟基層打了30年交道,廣西田東芒果試驗站站長陸弟敏代表知道農民需要什么。
“農民最希望就近就可以享受到科技成果和科技服務,有困難及時得到解決,學到的技術簡單易懂,方法用得上、管得住,效果看得見。”陸弟敏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鄉村振興”“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全國兩會期間,如何推動科技成果“進園入縣”,助力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會場內外關注的話題。
錨定鄉村振興 科技成果正加速下沉
來京參會前,好醫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耿福能代表回到他的家鄉——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在布拖縣等地,走走看看,與老鄉們拉拉家常。
涼山是耿福能的家鄉。自2013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耿福能每年都深入大涼山調研考察,并多次提出鄉村振興方面的建議。
多年的基層調研讓他深知,鄉村振興必須有科技支撐。“比如藥材和糧食水果等農業生產,從種子、種植、管理、收割、加工,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科技力量的注入。我們必須以科技賦能,打造主導產業全產業鏈。”耿福能談道。
但是,如何加快推動成果技術落到農民家,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業“強起來”?
園區和縣域正在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戰場。2022年4月,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啟動科技計劃成果“進園入縣”行動,旨在推動國家科技計劃成果加速下沉,促進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研成果要想走出實驗室,需要一定的產業化落地空間。在園區轉化,帶動當地百姓增收就有了落腳點,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有了支撐和保障。”耿福能說。
這些年,耿福能在布拖縣推動建立了附子和赤芍等特色中藥材現代產業園區,促進當地產業振興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
“我們想通過園區,以創新思路探索推進科技興農,看看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效率會不會更高一些。”耿福能說。
而距離布拖縣2000多公里的山東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去年成為全國承載科技計劃成果“進園入縣”項目的七個園區之一。
對于入選原因,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黨工委委員、研究院院長劉健表示,除了園區位于沾化冬棗主產區,具備承接“冬棗專用肥”項目轉化推廣的天然優勢外,主要還在于濱州園區的發展基礎具備承接國家級項目轉化、推廣的能力。
成果“進園入縣” 要與農民需求“無縫對接”
曾擔任科技特派員多年的陸弟敏,是十里八鄉有名的“芒果醫生”。
這些年來,他走遍了田東縣大大小小的芒果園,開展一場場芒果種植技術培訓,為果農答疑解惑,傳授芒果護理知識,促進了果農增收。
陸弟敏認為,推動科技成果“進園入縣”,要結合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和老百姓生產的需求,推動科技服務與老百姓的期盼“無縫對接”,這樣才能相輔相成,共建共享。
自“進園入縣”行動開展以來,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簽訂了相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在沾化冬棗主產區下洼等4個鄉鎮選定了5個棗園,開展專用肥肥效試驗。此外,還開展公益類培訓班30場以上,培訓棗農3000人次以上。
從山東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實踐來看,打通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最后一公里”,還要解決哪些問題?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劉健表示,良好的基礎保障是“進園入縣”項目戰斗力發揮的基礎,承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基礎保障能力還需要繼續提升。此外,農民對新技術、新模式的接受能力還存在一定局限,資金投入方面也需要完善相應的保障機制。
為了推動科技計劃成果上山下鄉,劉健建議,要完善“進園入縣”的項目遴選簽約機制,立足基層農業、農民的需求選擇“進園入縣”的項目。此外,建立“進園入縣”的成果轉化、推廣示范點,以點帶面,逐步擴大“進園入縣”成效。
變科技成果“進園入縣”為“留園駐縣”,需要各方作出更多探索和實踐。
“推進科技成果進園區、入縣域,要在科技成果有效供給方面精準發力,集成先進實用技術和創新成果,創新落地轉化模式,降低推廣應用成本,提高成果轉化質量,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科技下鄉、人才下沉、服務三農’。”陸弟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