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云
(資料圖)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要讓產業真正發揮帶動作用,用好一方水土,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表示,在黑龍江地區,一批深耕綠色有機鮮食玉米、營養健康食品等具有當地特色、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廠正加速落地,越來越多的專家、技術人員和年輕人走進鄉村,農產品附加值越來越高,農村活力正在進一步增強。
作為土生土長的黑龍江人,冷友斌對這片東北黑土地有著深厚的個人情感。“我在農村長大,又在這里創業,事業就是在這片土地上起步并發展壯大的。”冷友斌介紹,因此會格外關注東北地區的產業發展。
2018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后,冷友斌每年都會投入更多精力,深入到農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走進田間地頭展開調研,并結合企業生產實踐,不斷探索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我們的產業集群大多建在縣域、農村,和鄉村振興、農民致富有著天然緊密的聯系。”冷友斌表示,為解決鄉村產業規模小、布局散、鏈條短等問題,他們率先在北緯47度黃金奶源帶建設了行業首個“農牧工”一體化的產業集群,形成從源頭牧草種植、奶牛飼養到加工生產、物流倉儲、渠道管控以及售后服務全產業鏈條。
為了帶動農民就業、推動鄉村振興,近年來,飛鶴探索出“工廠+牧場+合作社+農戶”模式,把產業鏈變為“共富鏈”,通過土地流轉、吸納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實現“產業脫貧、產業富民、產業留人”。
例如,在齊齊哈爾市泰來縣,飛鶴入駐后,不僅帶動周邊數萬畝的土地流轉,400多名農民就業,大家圍繞飛鶴的產業也開辟了很多致富路子。例如,有的人開起了洗衣廠,有的人將閑置農房出租給工人,還有人張羅起“家庭旅館”,日子越過越紅火。
截至目前,通過產業鏈發展,飛鶴累計創造17萬個就業崗位,拉動15萬名農民增收致富,帶動黑龍江省100多萬畝耕地增值。
黑土地保護也是冷友斌常年關注的重要方向。東北黑土地有“耕地中的大熊貓”之稱,對國家糧食安全、奶業振興都意義重大。然而,因為土壤侵蝕、超高負荷利用、不合理耕作等問題,黑土地面臨變薄、變瘦、變硬的退化危機,這讓冷友斌非常揪心。
在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后,冷友斌連續4年在全國兩會上提交呼吁保護黑土地和生態環境的建議,這些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及時回復。如今,國家和社會各界對黑土地保護正日漸重視,黑土地保護法等相關政策法規也正在完善。
“圍繞黑土地保護,我們也希望積極發揮科技力量,在肥料應用、生態循環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冷友斌介紹稱,與多家科研機構經過數年技術攻關和模式探索,聯合產業集群合作伙伴建成了我國高寒地區規模最大的“生物天然氣與有機肥循環綜合利用項目”。
目前,該生態循環項目已在黑龍江省的克東、甘南、克山三縣投產,每個項目可解決一個萬頭牧場的牛糞污處理和10萬畝玉米秸稈的離田回收問題,制備生物天然氣700萬立方米、有機肥5萬噸。有機肥還田后能讓1.4萬畝黑土地有機質含量增加1%,并增加黑土層厚度和松軟度。
“東北黑土地為高品質農畜牧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是黑龍江做好‘土特產’文章、實現鄉村振興的獨特優勢資源。”冷友斌表示,未來希望繼續做好黑土地保護、黑土地產品開發,讓黑土地的價值真正發揮出來,讓這片熱土更加富饒。
(受訪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