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王工,你們這個QC(即質量控制)成果都有哪些與眾不同之處呢?”
【資料圖】
“這里面的學問可是太多啦……”
3月24日,中國電建集團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建核電公司”)總部,一場別開生面的QC成果發布會拉開了帷幕。來自一線的科技人員們對此情景早已習以為常。他們知道,這些成果中除了一部分擁有高科技含量,更多的是來自自己和同事們中間——一線工人特別是年輕技術人員帶來的小改小革成為發布會的亮點。
在半地下式的狹小空間內安裝2600余噸的凝汽器,對于業界而言實屬罕見。尤其是設備模塊與建筑物間最小間距僅為11.4厘米,如何實現吊裝與角度的完美契合?這是“國和一號”示范工程的技術人員司凱平和同事們當初面臨的難題。
經過多次方案論證,他們決定借助BIM(建筑信息模型)數字化模擬技術,通過三維可視功能并結合時間維度、虛擬施工過程。最終,經過大量現場數據采集和反復模擬實驗,這支團隊成功研發出了能夠解決狹小空間環境下超大荷載、超大尺寸設備安裝方法。
這樣的技術人員和現實案例還有很多。
中電建核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法書認為:“科技創新是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深刻認識推進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培養團隊技術經濟的概念,加強全產業鏈的技術研發和創新。”
在此理念下,他們面向工程項目、重點領域和行業前沿,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與技術研發體系,加大技術攻關和新產品開發,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讓一個個“小創新”解決制約工程施工的“大難題”。
比如針對三代核電站主管道安裝,他們成立了創新團隊投入研發工作,相關成果被評為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該團隊也獲評濟南市創新團隊等榮譽稱號;創新團隊設計開發了焊接設備智能管理控制系統,研制了核電主管道拼裝系列專用工裝,研發了主管道窄間隙自動焊工藝,掌握了國產化焊接設備與焊接工藝相匹配的關鍵技術;“基于BIM技術的核電站半地下結構三聯體凝汽器安裝關鍵技術與應用”填補了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機組凝汽器安裝技術的空白……
前不久,中電建核電公司的4項成果出現在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評選出的“高推廣價值五新成果”榜單中。記者注意到,這些成果都源于工程一線,專門為攻克基層痛點而生。
比如,在“國和一號”核電工程落地過程中誕生的“移動式可升降除銹機”,就是在工作平臺上安裝豎直滑軌,通過多級控制使得除銹機在滑軌上運動,實現對除銹機位置和高度的控制,完成一定高度范圍內墻體預埋件的打磨除銹工作,節省較多的腳手架搭設環節,提高了工作效率。
從傳統的火電市場向清潔能源領域邁進,中電建核電公司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完善相關技術儲備。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繼而百煉成鋼,只有經歷過歷練的員工才能迅速地成長,他們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點,鼓勵年輕技術人員聚焦一線,積極參與科研活動。
該公司成立了技術專家委員會,從技能指導、資料評審到成果評價,組織專家幫助員工解決困難。一線員工有了底氣,開始大膽地嘗試創新,反哺一線工程。
在企業層面,他們每年評選出優秀科技成果,并積極推廣應用到在建項目中,真正把源于基層一線的“金點子”變成了現實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