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孫瑜
3月31日至4月2日,由國家癌癥中心、北京乳腺病防治學會、博鰲腫瘤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承辦的2023年中國腫瘤健康管理大會在北京舉行。
國家癌癥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為406萬,每年癌癥死亡約241萬。我國總體癌癥五年生存率為40.5%左右,相較于10年前30.9%的生存率,增加近10個百分點。按發病例數計,肺癌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首位,其他高發惡性腫瘤依次為結直腸癌、胃癌、肝癌、女性乳腺癌等。
“我國已建立覆蓋14.07億人口的中國人群腫瘤登記體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癥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在會上指出,“未來,既要全方位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加快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同時,也要通過積極促進癌癥防控關口前移,依托四級腫瘤質控管理體系強化規范化診療,持續開展全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監測工作,打造國家級高水平臨床研究資源和支撐平臺等,為全周期健康管理體系建設提供高質量支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徐兵河表示:“近年來,通過各級腫瘤防治機構的共同努力,我國惡性腫瘤的規范診療和健康管理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令‘全方位提升、全周期促進’的兩全管理內涵得到不斷延伸。在推動癌癥逐漸成為可防可治可控的慢病的同時,期待能夠為更多癌癥患者的預后及康復水平帶來切實提升。”
在“兩全”理念指導下,越來越多的腫瘤科醫生及多學科醫生關注到,腫瘤本身及抗腫瘤治療均可致患者遭遇潛在如心血管事件、骨安全事件、精神心理問題、女性生育能力等一系列影響生存質量,乃至影響患者長期生存的健康風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婦科內分泌科阮祥燕教授指出,以乳腺癌育齡期患者為例,在為患者治療疾病的同時,就要有意識地做好生育力保護。目前已經有很多成熟技術,能夠保護患者生育力。
近年來,包括腫瘤心臟病學、腫瘤神經病學及腫瘤生殖學等眾多新型交叉學科蓬勃發展,推動腫瘤從多學科診療向跨學科管理發展,全方位為腫瘤健康管理保駕護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乳腺外科金鋒教授強調,整合多學科的經驗與智慧,將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整體健康水平。與此同時,要更多關注好的理念和機制在區域和基層的下沉,帶動區域、基層醫療機構專業水平提升。
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馬飛教授認為:“隨著我國腫瘤診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人民群眾對于優化治療獲益及治療疾病同時,兼顧整體健康水平的需求也在增加,這就對腫瘤學及相關領域專業力量提出更高要求,要實現將疾病診療從空間軸上提升到‘全方位’跨學科管理的目標,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轉變為以患者整體健康為中心,團結眾多跨學科資源和力量,實現腫瘤防控的全周期覆蓋,最大程度降低腫瘤的危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大會上,數位院士與國內近百位腫瘤診療、心血管、骨科、內分泌等領域專家,圍繞國內腫瘤跨學科管理、腫瘤生活質量管理、規范化診療與質控、創新藥物與科學研究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探究符合中國實際的癌癥防控政策與路線圖,要通過科技創新和跨學科的方式來推動精準醫學發展,洞悉腫瘤發生發展的本質,賦能精準預防、篩查診斷、腫瘤藥物研發,及臨床抗癌藥物的精準應用等,推動腫瘤防治效果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