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未來正文

每日觀點:科普大V劉博洋:追星星的人,一直在路上

2023-04-21 11:27:37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駱香茹

2007年進入北大,2014年成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2016年成為知乎新知答主,2022年為中國空間站拍“成長寫真”……4月13日,在2023年知乎發現大會上,知乎“燈塔計劃”最終獲選名單揭曉,他所在團隊的“空間站計劃2.0”位列其中,獲得100萬投資。


(資料圖)

實現這一切的他,如今才33歲。

他是劉博洋,是天體物理學博士、科普大V、天文攝影師、“科學翻譯”、知乎答主……一言以蔽之,一個在科普路上追星星的人。

他并不是一開始就奔著科普這個目標前進的,但倘若往回看,一切都有跡可循。

“科學翻譯”搭“天梯”

讓一個孩子愛上天文需要什么?

有時候,不需要復雜的術語、極富感染力的講演……一臺望遠鏡就夠了。

6歲時,父母送給劉博洋一臺拉近了人與天空距離的望遠鏡,讓他從此愛上賞月、觀星、仰望蒼穹。

劉博洋認為,做科普、用通俗的語言“翻譯”科學知識,是給普通人搭建通往外太空的臺階。回想起來,他做科普的第0級臺階早在6歲就建成了。

站在兒時那臺望遠鏡的“肩膀”上,“科學翻譯”劉博洋開始搭“天梯”。

先有興趣,之后的一切才能水到渠成——

加入高中的天文社團、考入北大物理學院天文學系、加入北大青年天文學會、主辦首屆全國天文社團發展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讀研、成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創辦“青年天文教師連線”、前往澳大利亞的西澳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科普領域的自媒體大V……

在順利得像一份優秀簡歷的時間事件年表里,埋伏著兩條并行的線:一條與普通的科研人員別無二致,劉博洋按部就班地求學、升學,成長為天體物理學博士;另一條則枝枝蔓蔓,織成他的科普“網事”,從人人網、知乎起步,解答天文學問題,一步步走向廣闊的舞臺。

一步一個腳印?!案咧刑煳纳鐚ξ矣绊懞艽螅蛉绱?,我才會進入天文系,并加入北大青年天文學會?!眲⒉┭笳f,“天文社是我做科普的第一步?!?/p>

通過社團進行科普有其局限性,因此,劉博洋把目光轉向了互聯網。

在還需要邀請碼才能進入知乎的2012年,劉博洋實名上網,成為知乎答主,開始了用圖文進行科普的道路。

2013年,在北京市科協舉辦的“和院士一起做科普”征文比賽中,劉博洋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的指導下,完成了與古生物相關的科普作品——《失之卵巢,收之碧空》,并獲得第一名。隨后,他成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在多達941條的知乎回答中,留有新手科普工作者的成長足跡——2012年初,他在“黑夜中離月亮很近、西南方的星星與離月亮很遠、正西方的星星分別是什么星?”這個問題下,留下了14個字的簡短回答:離得近的是木星,離得遠的是金星。

那時候的他恐怕不會想到,11年后的自己,仍然是個追星星的人,而且追出了大名堂。

把興趣變成工作

把興趣變成工作,需要哪些要素?

有時候,不需要復雜的計算、權衡,有一顆堅定的心就夠了。

盡管不少人說:“毀掉興趣的最快辦法就是把它變成工作”。但對劉博洋來說,以科普為業、把興趣變成工作是一件不用猶豫、不曾后悔的事。

“我對于是否要一直做科研,比較糾結、猶豫,但對于做科普這件事情,我沒有猶豫過?!眲⒉┭罂隙ǖ卣f,“我一直很認同科普的社會價值,而且我也一直參與各種各樣的科普活動,在剛開始讀博士的時候,我還給自己立了一個目標:我要在讀博期間嘗試多種不同的科普方式,比如寫文章、做視頻、參與紀錄片項目、翻譯書等。我最后確實也都有涉獵?!?/p>

如何確定前路是對的呢?

除了內心的堅定,外界的聲音也給了他鼓勵。

“在讀博期間,有很多天文學界的老師很喜歡我的科普作品,也有老師鼓勵我繼續做好科普。不少老師說,‘科學界不乏比你更聰明的學生,但科普領域需要像你這樣有科學背景的人加入,促進中國天文科普領域的繁榮’‘科研界可以沒你,但科普界不能沒你’?!眲⒉┭笳f。

全職做科普意味著放棄了科研嗎?科研與科普是“魚與熊掌”嗎?對劉博洋來說,他面對的從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項選擇題。

“科研與科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他解釋,“科普做得越好,公眾對科學研究的支持就越強,越有助于促進整個科研領域的發展??蒲凶龅迷胶茫憧破盏臅r候就有更多的素材可以呈現,能讓公眾更好地感受到科學的有趣和魅力?!?/p>

正是基于這一點,劉博洋用做科研的精神做科普,讓科學看起來很有趣:當天文攝影師拍彩月、日全食,自主開發光學跟蹤程序拍攝中國空間站的特寫影像……

從“講科學”到“做科學”

給中國空間站拍“成長寫真”需要多少錢、多少時間?

2022年,劉博洋“謝邀”,從百元起步,走過10多個城市,拍攝60多次中國空間站,用近1年時間回答了這個問題。

在媒體報道中,他的標簽是“自主開發光學跟蹤程序”“拍攝中國空間站的12種構型”“天文學博士”“知乎答主”“‘追星’博士”“‘90’后小伙兒”……

在被講述無數次的“追星”故事里,他總在路上,總是仰望,總有辦法。

一切似乎很順利,然而成功哪有那么容易。

劉博洋團隊的成員龜龜記錄下他“追星”過程中的許多個崩潰瞬間——無數句“完了,我失敗了,又失敗了”“壞了,校準已經壞了,我估計這次又找不著了”“今天就是來失敗的,很正常”“我放棄了”,才換來手舞足蹈的那句:“好,它來了,我等它過來”“看到了,它(中國空間站)在我望遠鏡里”。

做科普十多年來,劉博洋經歷了科普創作的范式轉型——從被動轉變成主動,從解讀科研相關的熱點新聞轉向開發創新性的準科學研究項目,科普形式也從圖文拓展至視頻。

“從為大家講述科學家如何做科學,到現在帶著大家親自動手一起做科學?!眲⒉┭罂偨Y他的科普生涯時表示,拍攝空間站就是其中一個創新項目,他希望能通過變著法兒地做科普,來傳達科學精神,告訴大家:科學也可以好玩、有趣。

在科普路上,少不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劉博洋從科普“個體戶”發展到擁有一個自媒體小團隊,共同逐夢科普之旅。

今年,他將和清華大學天體物理學在讀博士王卓驍、知乎航天領域優秀答主太空精釀、團隊運營龜龜一起,向著“空間站計劃2.0”邁進。

“我將繼續見證中國空間站在太空中的遨游,站在星際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我們需要把目光投向廣袤的星海,凝望那些遠行的航船,共同見證這個偉大的時代?!?月13日,在知乎發現大會結束后,全天只睡了20分鐘的劉博洋趕往機場,踏上前往珀斯拍攝日全食的旅途。

和多年前拿到那個開啟一切的望遠鏡時一樣,追星星的人一直在路上。

上一篇:
下一篇:

關鍵詞: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