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已經入腹的“太空生菜”,空間站問天實驗艙里種的水稻、擬南芥怎么樣了?
10月12日下午開講的“天宮課堂”第三課上,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3名新晉“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其間向大家展示了這些“太空作物”的生長情況。
“作為我國空間站的首個實驗艙,問天實驗艙擁有強大的空間科學實驗能力,目前所有的科學實驗柜和實驗裝置工作狀態運行良好,后續還會與夢天實驗艙共同配合,開展更多的科學實驗。”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研究員、科學實驗柜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郭林告訴《中國科學報》。
揭秘“問天”新教室
在太空授課一開始,航天員陳冬先帶領觀眾探秘“新教室”——問天實驗艙。
這里有可以“縱向睡覺”的睡眠區,還有裝備了太空廚房設備的生活區、從天和核心艙轉移過來的“太空自行車”,以及生命生態實驗柜、生物技術實驗柜、科學手套箱與低溫存儲柜、變重力科學實驗柜等4臺科學實驗柜,每臺科學實驗柜支持開展單學科或多學科交叉的空間科學實驗。
“天宮課堂”上,依托科學手套箱與低溫存儲柜,陳冬戴上中國空間站里首個混合現實MR眼鏡,進行了擬南芥的手套箱剪株操作。
擬南芥實驗單元的種植面板上有6個種植孔,里面分別是不同開花期的擬南芥,其中5、6號種植孔里的擬南芥已經開花。
陳冬拿起小剪刀輕輕把植株剪掉,然后把它們放到特定的瓶子中,樣品就采集完成了。后續,這些樣品將被放進-80℃的低溫存儲區,由航天員帶回地面。
據介紹,科學手套箱為科學實驗提供了一個密閉、潔凈的操作空間,讓科學實驗更加便捷可控。科學手套箱的下方是低溫存儲裝置,相當于實驗樣本的“太空冰箱”,可以提供包括-80℃、-20℃、+4℃的溫度存儲條件,滿足不同實驗樣本的低溫存儲需求。未來,科學手套箱中還會安裝一臺靈巧的機械臂和一套顯微操作系統,可以自動完成0.5微米級精度的實驗操作。
此外,問天實驗艙還有一個輻射計量裝置,可以測量艙內輻射水平,幫助航天員更好地監控艙內環境。
水稻抽穗進入種子成熟期
課堂上,劉洋打開生命生態實驗柜,取出了正在生長的水稻植株。透過玻璃盒子可以看到,經過70多天的生長,高稈水稻和矮稈水稻已經抽穗,進入了種子成熟期。
7月29日完成在軌第一次營養液加注后,種子們開始了新一輪的生命旅程。這次的生命科學實驗項目,有望在國際上首次完成空間微重力條件下水稻從“種子到種子”的全生命周期培養實驗,并獲得水稻培養的關鍵環境參數。
劉洋還在課堂上提到了一個細節,“太空中的水稻葉尖出現小水滴,會越變越大,甚至連成片。這種水稻的‘吐水’現象,在微重力環境中更容易觀察到。”
“在種子上天之前,我們就預想到了這樣的‘吐水’情況,所以設計了智能水分回收系統,每天工作16個小時,基本可以實現水分的動態平衡。”生命科學實驗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鄭慧瓊說。
在問天實驗艙內的植株茁壯生長時,地面對照實驗也在同步進行,鄭慧瓊提到了二者最明顯的區別是“在微重力環境下,天上植物的株型不是很整齊,有的長歪了,有的躺平了,不能完全整齊朝一個方向生長,另外擬南芥生長明顯變慢”。
9月21日,航天員采集了部分水稻樣品,10月12日采集了擬南芥部分樣品,并將其在軌冷凍保存于低溫存儲柜中,后續將隨航天員返回地面進行分析。
“這將是人類第一次收到來自太空的水稻種子,我們想找到微重力引起的種子基因表達變化,探索作物在太空環境中高效生產所需要的條件和技術途徑,篩選和創建適合太空生產的農作物新品種,從而建立以植物為基礎的空間生物再生生命支持系統,最終實現人類長期探索太空的目標。”鄭慧瓊說。
更多科學實驗將展開
后續,問天實驗艙還會迎來更多豐富的科學實驗項目。郭林表示,生命生態實驗柜中將打造一個由魚、微生物、藻組成的小型密閉生態系統,實現系統內物質和氣體的平衡及長期穩定運行。
變重力科學實驗柜可以在空間站為科學實驗提供長期穩定的0.01g~2g高精度模擬的重力環境,支持開展流體相關的科學實驗。
10月9日,空間站夢天實驗艙按計劃完成了推進劑加注。早在9月30日,問天實驗艙通過轉位機構,與天和核心艙由“一”字構型轉變為兩艙“L”構型,在軌等待夢天實驗艙發射。
據郭林介紹,夢天實驗艙將部署8個“中科院制造”科學實驗柜,包括流體物理實驗柜、兩相系統實驗柜、燃燒科學實驗柜、高溫材料科學實驗柜、超冷原子物理實驗柜、高精度時頻實驗柜主柜、高精度時頻實驗柜副柜和在線維修裝調操作柜。
“高精度時頻實驗柜中將建立世界上第一套由氫鐘、銣鐘、光鐘組成的空間冷原子鐘組,該設備可以實現50億年誤差1秒的高精度時間測量。”郭林說。(記者 高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