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生活正文

建盞承匠心 悠悠古韻長——訪建盞大師李木貴先生

2022-03-14 10:37:04

提起宋代,那是一個令現代人羨慕并神往的時代,昔日文人雅士們品茶論道、撫琴吟詩、自在暢懷,連九五至尊的皇帝都醉心于藝術雅趣,有著“藝術家”皇帝之稱的宋徽宗就“玩”出了高度和水平。宋徽宗愛好廣泛,然對茶尤其“鐘情”,這位皇帝在閑暇之余憑著對茶的喜愛,對茶道做了反復研究,最后將所獲心得寫入了《大觀茶論》,見解獨到,論述精彩。北宋斗茶成風,整個社會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皆是斗茶的發燒友。

正是宋代點茶、斗茶等茶事的興盛,使得建盞在宋代大為流行,并成為皇室御用茶器,宋徽宗曾言:“盞色貴青黑”。也許大家還不知道,古代最初稱陶瓷為“甌”,歐陽修在《和梅公儀嘗茶》曾云 :“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而建盞的名字來源于它的“故鄉”建陽,建陽的前身即是甌寧縣。

如今提到建陽建盞,必然繞不開一個美麗的名字“甌寧府”,它的創始人李木貴先生一直潛心于還原宋代燒盞技術,力求將每一件建盞作品都賦予宋代神韻與藝術品味,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甌寧府,走進李木貴先生的建盞“家園”。

駐足在甌寧府門前,斑駁的匾額上用紅漆書寫著“甌寧府”三個大字,分外耀目,靜謐佇立的石門,為這座古院落增添了一絲神秘感,令我們想即刻踏入這扇石門“一探究竟”……叩開雕梁畫棟的厚重木門,古院猶如畫卷般緩緩展開,熱情的主人——李木貴先生已侯待多時,笑臉相迎我們的到來。環顧庭院,從小的細節到大的框架無不印證著主人獨到的藝術匠心,院中多有名花古木點綴,清雅字畫與古典家具相稱,院落一隅設有一處郁郁蔥蔥的方形草坪,是品茶休閑的愜意空間,熱愛生活的李木貴先生經常在這里思索著建盞創作的藝術靈感……

伴著縷縷香茗氤氳開來,我們坐在李木貴老師對面,聽他分享這些年對燒盞的感悟……他說:“你們能來到我這座小院,令我很高興,甌寧府三個字寄予了我對建盞深厚的情感……”交談中我們了解到,生于60年代的他,師從建盞名家孫建興大師,他從1998年開始燒制建盞,2012年曾任北京建陽商會副會長,負責茶盞文化宣傳工作。2018.06,由李木貴策劃舉辦的“世界中小企業大會暨第二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小企業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召開,出席會議的建盞大師有孫建興,闕梅嬌,許家有,蔡氏三兄弟,陸金喜,熊忠貴等建盞大師。如今,作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師的他,已對燒盞技藝有著更多的研究和更深的體悟。

早年間,李木貴老師曾在東風鎮燒制建盞,但隨著經驗的積累和創新意識的加強,他如今在技術上運用隔倉龍窯燒制方法,雖然沒有完全摒棄電窯燒制,但“甌寧府龍窯”已成為他燒制宋韻建盞的主要“陣地”。

他的代表作品《曜月》《谷雨虹影》等無一不體現柴窯燒制技藝的高超水準。《曜月》建盞,鐵胎原礦釉,器型優美,鐵胎原價釉,特高溫燒制,叩之如金屬的響聲,油滴花色飽滿,結晶猶如鉆石般晶瑩,是令人移不開眼睛的少有佳作;《谷雨虹影》建盞以雨后彩虹為主題,融入更多創新元素,釉色繽紛多彩,器型典雅大方,耐賞更耐品,堪稱不可錯過的收藏臻品。

世間有著紛繁多樣的美,而李木貴先生能將自己獨特的審美凝聚在一個小小的建盞之中,這是匠心靈感的迸發,也是忘我創作的饋贈,我們期待見到他手中“綻放”更多的建盞魅力。

關鍵詞: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