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在《十年的變與不變》演講中提到:“在這十年中,我們不僅要看到激烈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到產生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然后就可以看到下一個十年。”然而,如何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從而引領下一個十年的發展之路?青云科技在迎來十周年之際,給出了他的答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事實上,這也是青云科技(qingcloud.com,股票代碼:688316)一直所遵循的準則。無論是從最早提供單一的云平臺產品到增加存儲、容器等全棧云產品,還是再到構建“云、網、邊、端”一體化的產品體系,技術與產品的創新迭代都在緊跟客戶需求的變化。同時,青云科技始終堅持以原創的、業界領先的技術與產品服務產業數字化轉型,并以開源、開放的信念和姿態,與開發者和合作伙伴共同構建新生態。
在青云科技副總裁林源看來,過去的十年既是云計算發展的“黃金十年”,也是像青云科技這樣以技術見長的公司,依靠技術和市場驅動,奮力生長的十年。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政策、市場環境、客戶需求的不斷變化,未來十年,青云科技既要保持初心,又要適時而變。
對原創技術的堅守和創新
從最早面對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業務所上線的公有云服務,以及隨著產業數字化的興起,進行的私有化部署,到大規模云技術日漸成熟所催生的混合云、多云管理,以及云原生技術崛起,推出的KubeSphere容器平臺,再到隨著產業數字化的深入,構建“云、網、邊、端”一體化的體系架構。驀然回首,你會發現,走過十年的青云科技,它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正確的“點”上。
筆者認為,這不僅源于市場及客戶的需求,也離不開青云科技對于底層核心原創技術的堅守和創新。“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青云科技的初心都是不變的,就是堅持做基礎型、困難型的工作,用最好的技術服務市場需求,最終真正做到把自由留給客戶,把復雜交給自己。”林源如此說道。
無論任何時候,需求都是影響新技術誕生和迭代的重要因素。同時,所有技術最終都要為用戶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既要從“群眾”中來,還要到“群眾”中去。時至今日,青云科技已經服務了包括政府、金融、互聯網、交通物流、能源、制造、教育、醫療等多行業在內的眾多客戶。林源提到,在客戶實踐當中,青云科技提供的多是底層技術,對于很多客戶來說,可能無法直接體會它的價值,但這些技術的確實實在在地在幫助客戶解決每一個具體的業務問題。
以江蘇交控為例,在路網管理工作的難度不斷加大,IT架構面臨挑戰,信息化建設及運營模式亟待全面升級的情況下,江蘇交控選擇與青云科技聯合創新,基于QingCloud 公有云與高速交通業務場景探索新應用。如今,以QingCloud 公有云與SD-WAN結合為主干,以邊緣計算和行業應用為觸手,青云科技與江蘇交控已經共同建立起“云網邊端”一體化的數字交通新基建平臺,大幅提升了交通系統業務效率,顯著降低了運營成本,并通過數字化升級,提高了路網服務能力。
學會在變化中精準“定位”自己
林源多次強調,青云科技始終不變的是對于原創技術的堅守和創新,以及深耕產業數字化的決心和信心。而隨著國家戰略、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他們也在思考如何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努力做一家以中國原創科技服務“數字中國”的核心云廠商。“以前,青云科技是一家由技術驅動的,服務于企業的市場化公司。成功上市之后,青云科技不僅有了更多的資源,還多了一份社會責任。此時此刻,任何調整和變化都要做到與國家戰略方向息息相關。”林源如是說。
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講,青云科技與國家的關系就好比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進,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下一個十年,青云科技要做的所有事情,無論是國產替代,還是云原生,亦或是進一步服務于產業數字化、數字新基建、“東數西算”,以及“雙碳”目標,都是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
為此,青云科技在下一個十年將重點推進“四新”戰略:
一是新技術,即“端到端云原生服務”。云計算發展進入云原生時代,青云科技將圍繞容器、DevOps、微服務、可觀測性等云原生核心技術,通過自研、開源等方式,加速云原生技術創新突破,打造云原生產品家族、云原生場景解決方案,從而加速企業落地云原生。
目前,在全球市場最受歡迎的開源容器平臺中,青云科技的KubeSphere容器平臺位列第二。這是由中國人主導的唯一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容器平臺,現在已經在數千家企業的生產環境中得到了應用。在林源看來,未來所有的服務都會基于云原生構建,這背后的原因在于客戶已經從原來只需要工具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進入了需要解決實際業務問題的產業數字化時代。這時,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應用,所以需要用云原生的架構降低應用開發、運維的門檻。因此,青云科技在未來一定會“All in云原生”。
二是新場景,即“深入企業業務場景做深服務”。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企業業務場景發生質的轉變,從“經驗依賴”轉為“數據決策”,從“人力參與”到“自動化流程”,從“平臺創新”到“應用創新”等。 青云科技深入“新”場景,為企業提供符合實際業務需要的產品、方案,從而加速客戶場景創新。
林源表示:“在深入產業數字化以及企業業務場景時,我們不單單要做一個工具提供商,更重要的是和專業廠商及行業ISV一起合作,更好地服務于客戶。在產業數字化里,一定要站在客戶的角度解決具體的業務問題。”
三是新路徑,即“響應國家戰略,用中國科技服務數字中國”。青云科技認為,政策主導推出“新基建”“東數西算”“雙碳”等國家戰略,利好云計算長遠發展。為此,青云科技將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發展路徑也逐步邁向服務數字中國的新高度,致力于用中國原創技術,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是新生態,即“構建開放、多元的新生態”。青云科技堅持技術、業務、服務“三位一體”的生態構建模式,同國內外開發者、渠道合作伙伴、產業上下游優秀廠商,從技術創新、渠道建設、方案打造等方面,強化彼此之間的協作關系,構建新技術生態、新業務生態、新服務生態,實現技術共享、業務共贏、服務共創。
做連接算力與應用之間的“操作系統”
毋庸置疑,青云科技要在下一個十年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明確青云科技在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例如,“東數西算”工程啟動之后,青云科技到底能做什么?林源表示,“東數西算”工程的核心是要發展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本身是要解決行業內具體的業務問題,而每個具體的業務問題都會涉及到應用場景。因此,以青云科技的視角來看,就是如何支撐各個產業數字化應用,從而更好地服務數字經濟。在這個過程當中,一體化數據中心強調的是數據中心的建設、算力的構建,以及服務器的部署,更多體現的是硬件屬性的算力。這樣來看,算力與應用之間,就缺少一個“連接器”。
以山東超算中心的實踐為例,依托青云科技的超級智算平臺,向下可以連接異構化的算力和硬件平臺,向上可以連接包括政務類應用、企業應用、智慧城市,以及科研算力需求等在內的諸多行業應用。在這其中,青云科技超級智算平臺就成為了連接算力和應用之間的“操作系統”。
在林源看來,整個算力中心的核心是“操作系統”,也就是青云科技所提供的超級智算平臺,只有這樣的超級智算平臺才能讓算力具有生命力,從而支撐多元化產業應用的發展。因此,林源認為,“在“東數西算”工程中,青云科技所扮演的角色,是能夠提供一套超大規模的、融合異構算力的、國產的、自主可控的、能夠向下連接算力、向上支撐應用的單數據中心建設方案,以及跨數據中心整合的超級智算平臺。
做行業生態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林源提到,青云科技提出的“四新”戰略,不僅是基于自身未來發展所制定的,同時也是國家要著力去推進和解決的。在這一過程中,青云科技清楚的認識到,從國家戰略推進到產業數字化轉型,從來不是一家企業的“單打獨斗”,而是“合作多贏”。
“青云科技最擅長做的是為企業提供底層的、基礎的、復雜的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當我們服務于產業數字化時,我們會聯合合作伙伴,一起服務于最終客戶,真正做到‘術業有專攻’”。林源如此說道。
為此,青云科技在技術上會堅持開源的信念。從最早的KubeSphere容器平臺到全象云低代碼平臺,以及OpenFunction函數計算平臺、OpenELB負載均衡器,包括之后青云科技要推出的一系列產品,都會選擇擁抱全球的開發者,共同打造有世界影響力的技術和產品。在商業合作上,青云科技將以中立開放的姿態,聯合行業專家、ISV廠商等合作伙伴,發揮各自所長,共同打造解決方案,最終服務于各行各業的客戶。
林源表示:“青云科技已經成立十周年,在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間節點,我們期待中國原創科技能夠發揮更加重要的價值,也期待‘數字中國’越快越好的發展,最終實現‘科技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