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公益大講堂“全空間GIS在實景三維的創新與實踐”迎來了續集,武漢市測繪研究院副院長彭明軍、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匡明星二位專家做客大講堂,為萬余線上參會觀眾呈現實景三維武漢建設及應用、地下空間信息化關鍵技術等課程,從另一視角探索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支撐保障實景三維中國建設。
九省通衢的武漢,作為首批多要素地質調查試點示范城市,積累了豐富的地下管線信息、地下空間軌道交通信息、地下空間利用信息、三維地質模型信息等地下空間信息,將地上地下信息有效銜接,形成了實景三維武漢真正的全空間一體化。目前武漢市構建了地形級和城市級實景三維,已在自然資源管理、城市精細治理、公共安全保障、規劃審批決策、不動產登記管理等多領域場景大顯身手。
武漢市測繪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工 彭明軍
大講堂中,武漢市測繪研究院副院長彭明軍從項目背景、建設思路、關鍵技術、應用實踐等角度帶來了實景三維武漢的經驗分享。彭副院長認為數據采集能力強,而建模處理能力待提升是實景三維生產最大的難題,需要加強自主可控軟硬件支撐環境研發,從算法技術、算力能力、融合建模等方面提升規模化實景三維生產關鍵技術,從單體化、語義化等方面提升實體化處理與分析應用技術,從標準規范、存儲管理、泛在服務、輕量化應用等方面提升海量數據管理與輕量終端服務能力,以解決實景三維生產、管理、應用中存在的客觀問題。
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高級工程師 匡明星
構建實景三維時空數據底座,實現“地上下、室內外、水上下”全空間一體化,開展地下空間實景三維建設已成為必不可缺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匡明星從地下空間信息化的角度解讀實景三維。匡明星研究員認為構建地下空間數據底座面臨著數據源少、難以觀測造成的建模難,精確程度、精細程度各異導致的數據融合難,展示尺度難以把握帶來的展示難等技術瓶頸。她提出,可從地下空間普查需要反映的重點信息中獲取大部分地下空間相關因素,如自然狀況、資源條件、利用現狀、開發利用制約因素等,再利用MapGIS專業的融合工具,通過坐標轉換、數據配準、裁剪、鑲嵌等技術,支持景觀、BIM、傾斜攝影、管線、地質體、地形影像等一體化管理,實現全空間數據的一體化融合,通過MapGIS以三維形式展示各類二三維數據、多源異構數據融合展示等方法解決展示難的問題。
據悉,本次公益大講堂由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指導,國家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地理信息系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地理信息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及其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辦,中地數碼集團承辦。目前,公益大講堂已經舉辦兩期,從各地實踐經驗、CIM基礎平臺、地災智治、地下空間信息化等多角度為地理信息產業服務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帶來了新思路、新技術,業界反響熱烈。
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給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帶來機遇,據泰伯智庫《中國實景三維市場研究報告(2022)》了解到,當前從國家到地方都在積極推動實景三維建設,除行業傳統企業外,華為、騰訊、阿里等眾多頭部科技公司也逐步入場,至2025年直接市場預估將近40億元,關聯市場可能達到400億元左右。中地數碼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前景光明,任重道遠,“我們將堅持平臺自主、生態創新戰略,在自主可控的國產GIS技術基礎上,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BIM、物聯網、游戲引擎等先進技術,攜手生態合作伙伴,共繪實景三維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