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示范區扎實推進“黨建引領、精細服務、平安建設、文化共建、宜居宜業、民呼必應”的城鄉基層治理“六大行動”,發揮城鄉基層治理在經濟社會發展各環節的基礎性、關鍵性、保障性作用,努力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加快推進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強大動能。
堅持黨建引領,增強工作凝聚力。示范區完善組織體系,在農村健全“行政村黨組織—網格(村民小組)黨組織(黨小組)—黨員聯系戶”的組織體系,規范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在城市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組織架構,執行“一征三議兩公開”工作法。用好骨干力量,在鄉鎮(街道)、村(社區)兩級班子切實發揮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調動無職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的工作積極性,培養骨干,建強隊伍,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領帶動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基層治理。創新工作機制,在落實基層民主協商機制、黨建引領的社會參與機制、“紅色物業”機制的基礎上謀突破、求創新,進一步改進黨群議事方式和渠道,聚焦打造“紅色物業”特色品牌,加大對各服務類社會組織的宣傳引導和幫扶力度,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構建基層共治共建新格局。
強化網格管理,實現服務全覆蓋。示范區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推行“全科網格”的工作要求,以網格化管理推動精細化服務。原則上,農村以村民小組為單位設置網格,城市社區以每400戶為單位設置網格。在實際工作中,各鄉鎮(街道)綜合考量網格任務量和管理人員力量,因地制宜科學設置,確保覆蓋到位、管理到位、服務到位,真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目前,該區已設置“全科網格”1400余個,配備了網格長、專職網格員和兼職網格員,通過統一工作流程、建立管理制度、壓緊壓實網格責任,形成了職責明確、管理規范、服務高效的“全科網格”體系。在網格全面賦能中,明確具體管理服務功能,統籌抓好網格內黨的建設、疫情防控、社會保障、綜合治理、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應急管理、社會救助等工作,實現了一個網格全面覆蓋、全能服務。
確保民呼必應,解決群眾“愁難盼”。示范區搭建工作平臺,積極對接市級民呼必應平臺,加快推進區級“12345民呼必應”調度中心、各鄉鎮(街道)民呼必應服務中心和各村(社區)民呼必應工作站建設,實現了為民服務跨部門、跨層級協同發力。建立健全民呼必應接訴即辦工作機制,厘清各級平臺的服務職責,堅持上下聯動、分層服務。區級層面重在謀劃部署,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和疑難問題;鄉鎮(街道)層面重在統籌協調,承上啟下;村(社區)層面重在落實工作,及時回應和解決群眾訴求,并向上級部門匯報。此外,該區建立訴求問題分級分類處理機制,將群眾訴求事項劃分為簡單問題、一般問題、復雜問題、歷史遺留問題以及重大疑難問題,做到立即辦、協調辦、現場辦、聯動辦,努力實現“句號管理、問題清零”;拓寬服務渠道,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網格巡查、入戶走訪等方式收集群眾和企業反映的各類問題,提交工作平臺研判處置,真正發揮好民呼必應的平臺作用。
夯實基層基礎,提升綜合治理效能。示范區全力建好服務陣地,在農村繼續堅持“以點帶面、重點突破”,強力推進黨建綜合體建設,實現聚功能、聚服務、聚發展、聚民心,讓黨建綜合體成為政治引領中心、教育培訓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議事協調中心和便民服務中心;在城市,對照“一有七中心一站”標準,合理布局、整合資源、增加投入,不斷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體系,提高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努力將社區打造成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此外,該區推進“三零”創建,圍繞“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農村(社區)、難事不出鄉鎮(街道)、矛盾不往上交”的目標,踐行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扎實推進“零上訪、零事故、零案件”平安村和平安社區創建工作,發揮鄉、村兩級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作用,完善矛盾糾紛一站式、多元化解決機制和心理疏導服務機制,深化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和平安聯創,推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常態化制度化,最大限度把各類風險矛盾問題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抓好減負放權工作,加強基層政權治理能力建設,研究制定務實舉措,不斷提升鄉鎮(街道)的行政執行能力、為民服務能力、議事協商能力、應急管理能力和平安建設能力;在向鄉鎮(街道)下放80多項權限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賦予基層更多管理權限,切實為基層松綁減負,讓干部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