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頭號正文

貶值-“房價不漲便是跌”,開發商們沉默了

2022-03-03 17:23:01

根據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2022年之后,房地產整體保持了相對穩的發展走勢,雖然在前一年二季度,深圳、南京、合肥、成都等個別城市出現了樓市熱的情況,但在“房地產調控”和“雙限令”的約束下,樓市燥熱瞬間轉變。在重點城市的銷售價格中,現階段,房地產均價為10702元/米,雖然依然在緩慢上漲,但房價出現下跌的城市數越來越多。

這種“不冷不熱”的局面,不僅讓買房人難受、讓房地產開發商們也很著急。隨著市場方向的轉變,已經買房的人擔心自己的房子縮水、沒有買房的人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是最佳出手時機。各大房地產企業也不淡定,特別是在“三條紅線”和“融資雙上限”政策要求下,房企們的融資受到限制。

正所謂“房價不漲便是跌”,一旦市場進入到穩期,那么隱藏多年的“住房過剩”問題就會凸顯出來,進而產生影響。首先對新房銷售價格上升帶來制約;其次對二手房掛牌價格形成桎梏。

數據顯示,期的幾個月以來,萬科、融創、世茂、碧桂園等多家龍頭房企的新房銷售價格比2020年出現了大幅度下滑的情況。根據《中國經濟周刊》的報道數據,保利、萬科、融創、恒大、碧桂園5家房企在新房標價比10個月前分別降低了5202元、2890元、1897元、696元以及280元。

我們都知道,房子銷售價格的調低,就意味著房產銷售利潤價值的下滑,房價每降低一個點,那么利潤也就降低一個點,故而我們經常聽到房企們加價銷售的,很少聽說大幅調低價格的。是什么原因讓房企們這么大手筆,寧愿不要利潤了,也要折價銷售?歸根結底,依然是銷售不暢和回款周期拉長導致的。克而瑞數據顯示,全年房企們超過1.2萬億債務到期,沒有銷售回款,債務將無法償還。

房企們一旦開啟甩賣模式,對于沒有買房子的人而言,可是好事兒一個,但是對于已經購房的人來說,就不那么不舒服了,鄭先生就遭遇到了類似情況,15天不到就貶值32萬,買房人要求“補差價”,開發商沉默了。

21年的四季度,長期居住在二線省會城市的鄭先生看中樓盤降價銷售的契機,以18200元/米的價格購買了一套102米的房子,房子總價格達到185.64萬元。他并不是全款購房,因為月薪只有1.1萬元左右,家里還生養了一個小孩,每個月需要4000多元的奶粉錢固定支出。這套房子只能采用按揭貸款的方式進行,《商品房買賣合同》簽訂之后,就開始了辦理按揭貸款的手續。

鄭先生提交完畢所有的辦理按揭貸款所需材料,在銀行貸款審批過程中(房貸審批,短則半個月,長則半年時間),他在朋友圈看到接待自己購房的置業顧問發布消息說“樓盤房子銷售升級,折上折,在現有已經折扣的基礎上,再次降價18%銷售。”稍加計算就可以知道,如果按照再次折扣18%計算,那么自己已經購買的這套185.64萬元的房子,就直接降價到了152.22萬元,縮水金額達到了32萬元多元。這讓鄭先生無法接受。

于是乎,他找到了售樓部,尋求真實情況,如果真的存在這么大幅度的折價,那么就要求返還“差價”部分。售樓部的銷售經理也如實相告,這個樓盤確實正在進行降價銷售活動,但是本次降低18%并不是所有的剩余房源都適用,而是針對頂樓的房子、犄角旮旯的房子、一樓的房子進行該優惠活動。正常樓層的商品房依然保持第一次優惠力度,房價沒有任何變化和調整。

不過,鄭先生認為,開發商對外的“促銷降價”并沒有明確標注“哪套房子降低了售價,而是宣稱普降”,這樣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而且確實對已經購房的人帶來了損失。房地產市場是一個信心的市場,當多數人認為房價漲的時候,那么買房的人就會多,當風聲收緊的時候,那么市場信心就會降低。房企們宣布“二次降價”毫無疑問對外表明,這個小區縮水了,所以從這個層面而言,自己的房子半個月房子貶值32萬,房企應該給自己補償。對于這個訴求,開發商沉默了。

那么,有沒有什么途徑可以讓自己的房子實現“保值”呢?指聞君建議買房人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做起,至少可以確保自己的房子不會受到突如其來的“縮水”影響:

第一、買房之前,要做足功夫。在買房之前,購房者一定要多方面考察市場信息,分析房地產的走勢,避免在高位接盤,另外還要對即將購買的樓盤進行全面的考察,盡量避開中小房企的樓盤,因為中小房企資金實力薄弱,一旦市場有一點風吹草動,受到影響大的就是中小房企。房地產市場是高周轉、高負債的行業,如果房企們現金流不暢,或者說銀行融資力度小的話,那么房企們就可能通過降價銷售的方式來回款。

第二、買房時,要從合同入手。上文所說的鄭先生事后提出“補差價”要求,開發商顯然不可能答應。那么如何才能保障自己購買的房子權益呢?有網友建議,可以在買房的時候與房企進行洽談,簽訂類似“保價”相關的合同協議,可以保價3年,也可以保價5年甚至10年。只要房企調低了售價,那么按照市場價值彌補購房者損失,這樣就安枕無憂了。

第三、買房后,要放心態。為啥些年來,經常聽說“買房人鬧售樓部”的事情?究其原因,還在于買房人多數都是“投資房產”的購房者,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剛需。西南財大一項研究顯示,超過85%的人第一購房目的是投資升值,只有15%的人純粹是為了自己居住需求。對于真正為了居住買房的,即便是房子有損失,他們大概率也不會找開發商“退房補差價”,畢竟這樣折騰不利于居住實現。

一旦房子購買了,那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坐看風起云落,剛需不要對房價漲落太過執著。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