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頭號正文

半個月-我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但都是大風刮走的

2022-03-10 12:56:58

此前話題#年內超500只基金回撤超16%#登上熱搜,日市場大跌,#基金 股票#又再次登上熱榜,基民們紛紛回顧自己的血淚史,段子金句頻出。的確,不少新基民是在頭兩年市場高點的時候跟風買入的,本來想著站在風口上把錢賺了,結果誰曾想,風口走了,把錢也給刮走了。

這可真是應了那句段子:“我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但都是大風刮走的……”

市場波動在所難免,對此,我們不妨調整心態,以長期視角來應對。不過有的基民搞不明白,“我的基金之前賺的明明比別人多,怎么現在反而虧得也比別人更快呢?”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什么是回撤。

什么是回撤?重要嗎?

對于基金來說,回撤測量的是投資組合在指定區間內從高點到低點的波動幅度。咱們最常用的“最大回撤”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假設買入這只基金產品之后,一段時間內,咱們可能出現的最大虧損是多少。

那咱們為什么要去關注基金凈值的回撤呢?

因為對于基金投資來說,很多時候“走得快”還真不如“走得穩”。

咱們一起來做一個簡單的計算題,在極端環境下,假設有兩個投資者,他們的資金都是10萬元。

“萌新”小A偏好穩健的產品,假設產品年化收益率維持在8%。

“基神”小B偏好通過“風口”搏收益,只持有波動比較大的產品,假設他第一年賺40%,第二年回撤20%。就這樣一年賺一年回撤,循環往復。

咱們可以想象一下,他倆曾經坐在一起的畫面,小B侃侃而談,說自己的技術多么高超,小A則在旁邊羨慕的看著他,想著自己什么時候能一年賺40%就好了。

大家覺得4年后,誰賺的錢更多呢?以復利公式來看,

小A:(1+8%)^4*10萬=13.6萬

小B:(1+40%)*(1-20%)*(1+40%)*(1-20%)*10萬=12.54萬

是不是很令人驚訝?“基神”被“小萌新”打敗了。問題出現在哪里呢?對就出在了這個回撤上。第一年賺了40%,第二年根本不需要回撤40%,就可以把賺來的收益虧掉。

如果不重視回撤,看起來的高收益,在不斷的回撤中逐漸縮水,甚至可能出現前文所說的“半個月虧掉300天收益”的情況。

而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得到了又失去是非常考驗持有人心態的,甚至這種賬面上的虧損,讓人很難堅持長期投資,實在堅持不下去就只能割肉離場,讓賬面上的虧損,變成了真正的虧損。

所以在很多時候,對于當前市場基金投資來說,重視回撤,學會怎么讓自己少虧一些錢,甚至是比學會如何多賺一些錢更為重要的事情。

控制回撤的好工具

控制回撤本身就是基金投資中非常專業的一門學問。對于咱們普通投資者來說,可以通過配置在“回撤控制”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基金產品來幫助我們控制整體基金賬戶的回撤。

除了咱們公認波動比較小的貨類、純債類基金之外,這種控制回撤比較好的基金一般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從產品設計上控制回撤:比如說 “固收+”產品。固收+產品從產品設計上加入了資產配置的風險收益再衡機制,根據客戶所能接受的風險承受能力和盈利目標去靈活調整基金倉位,權益類市場波動大的時候,多配置一些固收類產品,而權益類有機會的時候,則多配置一些權益類產品。這樣動態調整,就可以盡量將整體組合的回撤控制在較低范圍內,給投資者帶來更加穩健的投資體驗。小諾家的諾安雙利就是這樣一只固收+策略產品。

另一類是從主觀上控制回撤:比如有一些基金經理,即使他們管理的是權益類產品,在面對市場波動的時候,也重視控制回撤。就小諾家來說,蔡宇濱、曲泉儒都是偏向于重視回撤控制的基金經理。在篩選時,投資者可以更著重去關注這種風格。

民生證券最有一份報告寫的很有意思,他們認為,過去只有在2008和2015年系統風險中,大面積的強勢股回撤才會不斷出現。但是2020年以來,較大面積的強勢股回撤卻不斷產生。不過市場也總是從調整中走出,最終不斷形成“新共識”而繼續前進,這或許是市場的“反脆弱”表現。

所以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的感受到市場上出現階段“回撤”,越來越多的基民也開始注意到“回撤”對于基金投資的重要了,在挑選產品的時候,會特意去看“最大回撤”指標,會特意去配置“固收+”基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都是咱們的市場越來越成熟,基民越來越理智的表現。

最后,小諾提醒大家,風險和收益是相對的,高波動的基金并非不好,收益彈大的產品相對來說獲取高收益的概率也越大,不過,選擇基金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適當進行組合配置,才能博取更大收益。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