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一袋的雞精、2元一瓶的功能飲料、5元一瓶的知名白酒……這些低價“山寨食品”在農村市場扎堆兒現象不容忽視。近日,重慶市開州區檢察院結合此前辦理的一起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件,運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下稱“兩法銜接”機制)筑起了保護知識產權與食品安全的堅固防線,全面開啟守護農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模式。
2020年5月,唐某與張某分別將低價購買的各類山寨食品銷往重慶市各區縣,流入當地農村市場。半年時間里,兩人銷售金額分別超過8萬元和4萬元。
唐某說:“進貨時就知道是假貨,但一直以為只要吃不壞人就沒問題,沒想到會觸犯法律。”
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后,開州區檢察院依法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取證。2021年10月,該院對唐某提起公訴,并向有關權利人制發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權利人訴訟權利義務告知書》。同年11月,唐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同時宣告緩刑,緩刑考驗期一年,并處罰金4萬元。
據辦案檢察官萬勝元介紹,因張某違法所得未達到數額較大標準,也不存在其他嚴重情節,不符合起訴條件,該院遂依法對其作出不起訴決定。與此同時,該院還通過“兩法銜接”機制,將相關違法線索移交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12月17日,開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張某作出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5萬元的行政處罰。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為提升群眾自我保護意識,該院多次深入農村宣傳食品安全相關知識。接下來,該院將聯合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區公安分局,對全區各鄉鎮副食品市場的“山寨食品”開展全覆蓋式排查整治專項行動。